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实施临床路径是提高诊疗质量的有效保证。随着临床路径工作开展日趋成熟完善,入径与不入径患者诊疗质量对比已不再是临床路径研究的重点内容。对于入径患者,在医疗机构开展持续质量改进的前提下,患者的诊疗质量是否能有更进一步的提升,是我们当下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部分病种的入径率,入径患者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几项重要监控指标进行评估,研究分析心脏大血管外科三个主要病种临床路径实施质量改进情况,从而探讨心脏大血管外科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为心脏大血管外科临床路径的实施及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及依据。方法: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查阅中外文献,回顾了临床路径发展的历史、特征及存在的争议等。并通过国内外临床路径尤其是心脏大血管外科临床路径的应用情况以了解临床路径当前发展的最新状况。其次,研究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计五年间某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三个主要病种四个临床路径,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瓣膜置换术(单瓣置换术(SVR),双瓣置换术(DVR)),法乐四联症(TOF)矫治术入径患者,并对各临床路径患者的入径率,平均住院日及平均住院费用三项重要质控及评估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相同病种五年入径率采用多个独立样本的卡方检验(χ2)并作组间的两两比较(Bonferroni校准)。相同病种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比较组间差异并用Bonferroni法做多组样本中两组之间比较,p<0.05表明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果:该医院除在2012年因医院病历系统升级等原因使得患者入径率受到严重影响,且医院未采用手工入路径进行管理导致全年各病种的入径率相对较低而产生整体差异外,近四年(2013-2016),各病种入径率相对稳定,且该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三个病种四个临床路径患者病种内(CABG,SVR,DVR,TOF矫治术)入径率均在75%以上。其中,CABG及TOF矫治术均达近90%或以上。2016年度各病种入径患者平均住院日或达到五年最低(CABG,p<0.05;SVR,TOF)或得到有效控制(DVR,p>0.05)。平均住院费用方面,TOF矫治术最为稳定,各年度均未表现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且2016年达到2013年以来最低。CABG入径患者的平均住院费2015年达到最高,但仅与该病种费用最低的2013年度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2016年,CABG平均住院费用有所回落且得到有效控制,未与其它年度存在差异(p>0.05)。瓣膜置换病种两个临床路径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2012-2014年较为稳定,各年度间未表现出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2015-2016年显著增加,2016年达到五年最高。2015-2016年单瓣置换术入径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涨幅与2013年相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而双瓣置换术2016年与2014年相比也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对一家实施临床路径长达13年的大型心血管病专科医院的心脏大血管外科在实施三个主要病种的四个临床路径后入径患者的入径率,平均住院日及平均住院费用进行了逐年垂直统计分析,并发现在一个临床路径开展较为成熟、入径率相对较高的医院,通过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加强信息系统建设等持续质量改进活动并持续实施临床路径,仍可进一步降低或有效控制入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及平均住院费用。持续质量改进下的临床路径实施是优化医疗资源,提高诊疗治疗,规范化、标准化诊疗行为的关键。该院的持续质量改进活动也为我国大型心脏病专科医院乃至公立综合医院的心脏大血管外科有效并持续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