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河南当代文学发展史上,邵丽是一位重要的作家,从上世纪90年代末她开始专业的文学创作。在前期的小说创作中,作家主要通过描写女性的婚姻和情感变化来传达对复杂生活的理解。随着《我的生活质量》等作品的发表,邵丽转移了创作视点,不再单纯为内心的观念写作,而是将写作投入到广阔的历史环境和丰富的生活体验之中,她的作品也从关注女性、关注情感过渡到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在艺术形式的使用上,邵丽也不拘一格,挥洒自如。本文首先从三个方面具体地阐述了邵丽的小说创作转型的表现:即创作题材上的变化:从“婚姻情感题材”到“官场系列”;人物塑造手法上的变化:从“符号化”到“具象化”;叙述视角上的变化:从“外聚焦”到“内聚焦”。 追根溯源,影响作家创作转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种转型既是家庭以及社会大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也是作家不断进行自我追求的结果。本文在全面分析邵丽小说创作转型的表现后具体地阐述了影响作家写作转型的原因,并对其转型之后的创作进行了评价。 首先,童年独特的成长环境让邵丽早期的作品关注城市生活;其次,时代对于作家艺术风格的形成的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乡土”、“苦难”、“现实主义”,这些属于过往时代的词语,在一定程度上成就着一批又一批的河南作家,邵丽的创作表面看起来独树一帜,却恰恰正是这种特殊的社会语境塑造的结果,如果说她有着与众不同之处,也不过是说她在某些方面走得更远,她只是不顾一切地向着她处身的时代里的艺术极致无限地接近;最后,地域文化是文学创作的根脉和灵魂,它决定着作家的精神和品格。中原特有的自然和地理环境造就这里的人们以地为生,所以人们普遍拥有浓厚的乡土情结。此外,由于靠天劳作和收获,人们常常担心随时出现的天灾。所以河南作家往往带着同情的笔触去描摹人事,表达对下层人的理解和关怀。作家大多关注现实生活、关注农村农民。邵丽继承这一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基调,关注现实,关注底层,创作出了富有中原特色的优秀作品。 总体看来,邵丽小说创作的这种转向,是转型期作家自觉的选择,反映了作家对自我创作的重新审视和认知,体现了作家对底层对民众的悲悯和同情。也拓宽了作品的社会内容和表现深度。所以,她的创作转型是值得肯定的。 当然,从婚姻情感题材到官场系列,邵丽转型后的创作也有不成熟的地方。但瑕不掩瑜,不管这样的创作获得怎样的评价,至少作家敢于转型的勇气和努力是值得充分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