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城镇化战略,不仅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必须跨越的历史阶段,而且也是解决目前以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难题的关键,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但是,在实施城镇化战略中,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怎样提高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怎样使农民转变为市民。而近年来出现在城市的大量“农民工”,则是率先走出农村的一批农民,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能够在城市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和立足之地。应该说,“农民工”是最有条件和可能首先实现市民化的。可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分割和分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使“农民工”虽然在城市就业和居住,为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却仍处于没有城市户口的外来打工者无奈而尴尬的社会地位,成为生活在城市边缘一个最大的弱势群体。因此,将“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与城镇化的实现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农民工”市民化,减少我国农民的数量,从而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城镇化战略,让已经具备准市民资格的“农民工”,逐步地转变为市民,以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减轻社会震荡。这样,两方面的问题统筹研究、统筹解决,就成为本文的一个重要视角和研究的切入点,它不仅对推进我国城镇化的战略研究和社会学学科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城乡差距问题以及“农民工”自身有关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从“农民工”市民化这一重要战略意义出发,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运用调查数据,分析“农民工”的现状、特点与贡献,指出“农民工”市民化,不仅能够推动我国整个的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发展,而且还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有效减少“民工潮”流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举措,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相反,如果不将“农民工”转化为城市市民,不仅会给“农民工”带来许多两难的困境和尴尬的遭遇,而且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 <WP=4>可见,“农民工”市民化并非是一项权宜之计,而是我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步骤,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还必须看到,在现阶段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思想认识、政策制度、不同社会群体以及“农民工”自身素质等方面的障碍,阻碍着“农民工”市民化的顺利推进。因此,本文在探讨“农民工”市民化的途径中,强调一定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推动“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化,指出:要努力提高政府决策部门对“农民工”市民化重要性的认识,有条不紊地推进户籍、土地及相关配套制度的改革,确定适宜和动态的“农民工”市民化标准,大力营造“农民工”市民化的适宜环境,同时,还要培育大容量的就业载体,加强“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高,使其逐步改变和适应城市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尽快融入城市社会。当然,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必须走出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明确“农民工”市民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是推动我国城镇化最现实和最正确的选择,更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必须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认识和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有关问题,以保证“农民工”市民化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