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肌内脂肪沉积关键基因的筛选及相关功能研究

来源 :信阳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1987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肉因营养丰富而广受人们喜爱。长期以来,我国牛肉以黄牛肉为主,由于持续供不应求,依靠进口才能满足国民消费需求。近年来,水牛逐渐由过去的役用生产为主转变成乳肉兼用的方向发展。然而,由于长期的役用选择,水牛肉的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极低,导致水牛肉口感欠佳。IMF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牛肉的口感和多汁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牛肉的品质与价格。因此,探寻影响水牛肌内脂肪沉积的内在遗传因素及分子调控机制,可为我国水牛肉品质改良、缓解我国牛肉消费压力提供重要理论基础。为探究水牛IMF含量低的内在遗传因素,本研究采用转录组测序对水牛(信阳水牛)、黄牛(南阳牛)肌肉(背最长肌)和脂肪组织(背部脂肪)的基因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并对脂肪和肌肉间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明确影响IMF沉积的重要通路,挖掘水牛IMF沉积相关基因,以及在细胞水平上对IMF相关候选基因进行功能鉴定、启动子活性差异分析,初步探究影响水牛和黄牛肌内脂肪差异表达的分子机制,为改善水牛肉质性状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30月龄南阳牛的背最长肌的横截面积(longissimus dorsi muscle area,LMA)、背膘厚、IMF含量均高于30月龄的信阳水牛。南阳牛的LMA为70.71±11.19 cm2,信阳水牛的LMA为59.61±8.34 cm2,南阳牛的背膘厚(4.03±0.81 cm)比信阳水牛(1.03±0.24 cm)高(p<0.01),南阳牛的IMF含量(2.34±0.31%)也高于信阳水牛(0.51±0.03%)(p<0.01);(2)经转录组测序分析,在水牛和黄牛中分别发现了18,713和18,535个m RNA;在水牛中,共获得到369个肌肉特异表达m RNA,17,906个肌肉和脂肪共表达m RNA,438个脂肪特异表达m RNA;在黄牛中,共获得到97个肌肉特异性表达m RNA,18,220个肌肉和脂肪共表达m RNA,218个脂肪特异表达m RNA;(3)将水牛肌肉和脂肪共表达基因与黄牛肌肉和脂肪共表达基因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获得1,566个差异表达m RNA,其中,有1,143个m RNA在黄牛肌肉中上调,423个m RNA在黄牛肌肉中下调;将水牛肌肉特异表达基因与黄牛肌肉特异表达基因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获得7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35个m RNA在黄牛肌肉中上调,35个m RNA在黄牛肌肉中下调;(4)对70个在肌肉中特异表达且在两个牛种中差异表达的m RNA进行GO和KEGG分析,共富集到5个GO条目,这些条目均与肌肉发育相关;对1,566个在肌肉和脂肪组织中共表达且在两个牛种中差异表达的m RNA进行GO和KEGG分析,共富集到41个GO和7个KEGG条目,其中有一个糖酵解/糖异生途径被显著富集,主要包括PCK1(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 1,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1)在内的17个差异表达基因;(5)对PCK1基因进行组织表达谱分析,结果表明,PCK1基因在脂肪和肌肉组织中均表达,但脂肪中表达量显著高于肌肉组织;在肌肉中,黄牛的PCK1基因表达量高于水牛;在脂肪中,水牛的PCK1基因表达量高于黄牛;在背最长肌中,水牛PCK1表达量与IMF含量与呈正相关(6)对PCK1基因在水牛脂肪细胞中进行功能分析,结果表明,过表达PCK1促进水牛脂肪细胞的脂质积累,同时促进成脂标志基因FABP4(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4,脂肪酸结合蛋白4)的表达(p<0.01),以及脂肪合成基因DGAT1(Diacylglycerol-O-Acyltransferase Homolog 1,二酰基甘油O-酰基转移酶1)的表达(p<0.01);(7)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水牛(黄牛)PCK1基因核心启动子区域位于转录起始位点上游23 bp和406 bp(402 bp)之间;在小鼠C2C12细胞和培养的牛成肌细胞中,水牛PCK1启动子的转录活性低于黄牛;相反,在小鼠3T3-L1脂肪细胞和培养的牛脂肪细胞中,水牛PCK1启动子的转录活性高于黄牛。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获得了水牛和黄牛的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差异显著性分析和功能富集分析揭示水牛和黄牛肌肉组织中糖酵解/糖异生途径存在差异,进一步的功能获得性实验分析结果表明PCK1基因可促进水牛脂肪细胞成脂分化,结果表明PCK1基因很可能为水牛IMF沉积重要调控基因。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水牛IMF沉积提供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旁系同源基因是由于在进化的特定时间点发生基因复制而具有两个或更多拷贝的基因。鉴定旁系同源基因有助于理解基因复制过程中的系统发育关系,并探索基因组的进化机制。一些研究表明进化过程中旁系同源基因的表达和功能会出现差异。但是目前对旁系同源基因进化过程中的差异表达模式及转录调控网络研究相对较少。为了揭示旁系同源基因在进化过程中表达差异性和转录调控机制,本研究分别从植物和动物两个物系进行研究,植物选择具有代
媒介传播的疾病是由蚊子,蜱,虱子等媒介传播寄生虫、病毒和细菌而引起的.每年,疟疾、登革热、血吸虫病等媒介传染病导致全球70多万人死亡,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了巨大的负担,许多目前仍缺少有效疫苗.因此媒介疾病的传播给人类的生命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数学模型对人们正确理解疾病传播规律、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运用年龄结构传染病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建立疟疾传播的动力学模型,分析系统中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肿瘤的个性化治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肿瘤的早期精确诊断。分子影像技术在监测肿瘤发展早期的病理恶化和转移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分子影像技术有超声成像,光声成像,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其中,磁共振成像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无放射性,可实现多种模式的成像,在肿瘤早期精确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滑膜细胞增生、血管翳形成以及关节软骨和骨破坏。RA患者的滑膜细胞在缺氧和低营养的封闭炎症环境中诱变为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FLS),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作为滑膜炎的主要组成细胞,它的侵袭和抗凋亡特性,调节免疫反应和慢性炎症的能力,最终使它成为
横纹南鳅(Schistura fasciolatus)隶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鳅科(Cobitidae)南鳅属(Schistura),分布于越南北方以及珠江、韩江、九龙江、南流江、海南岛、长江中上游、香港等地。样本采集于广东南岭地区,本课题从年龄与生长、摄食特点、繁殖特征等方面开展了对横纹南鳅的种群生物学的系统研究,同时对其栖息环境中的水质、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和鱼类多样性等展开了
在现实世界中,传染病的传播会受到各种形式的随机干扰,这些干扰无处不在且可大可小.为了更准确的描述系统,更好的揭示传染病的发展变化规律,在建立模型时必须充分考虑随机因素.本文建立了两类具有随机扰动的传染病模型,研究了随机扰动对传染病发展变化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两种疾病并行传播的疾病和霍乱的研究背景及现状,并给出本文所要用到的相关基础知识.第二章,建立了一类具有时滞和两种疾病并行传
艾滋病是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期的一种慢性血液传染病.HIV可通过病毒直接感染和细胞间感染两种方式攻击CD4+T细胞,从而导致人体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缺陷.近年来,利用分数阶研究病毒动力学模型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与整数阶模型相比,分数阶微分方程具有刻画记忆和遗传物质的特征,为描述传播过程具有记忆性的HIV动力学模型提供了新方向.因此,本学位论文建立并研究两类具有细胞间传播的分数阶HI
传染病的爆发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并且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在乙肝和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中,数学模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基于HBV和HIV的研究现状,考虑了两类带有一般发生率的扩散病毒动力学模型,研究了时滞以及免疫对模型动力学的影响.主要研究以下内容:第一章,主要介绍了 HBV和HIV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现状,并给出本文涉及的微分方程相关理论知识.第二章,建立了具有时滞效应和双重感染模式的扩散HBV动力
乙肝病毒(HBV)传染是一个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在乙肝病毒感染肝细胞过程中,免疫反应会导致慢性或者急性肝炎,对人体肝脏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对HBV感染规律的研究及如何降低HBV感染显得尤为重要.本学位论文从微观角度针对免疫反应与乙肝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两类乙肝病毒动力学模型.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简单阐述HBV的危害性、感染过程以及乙肝的治疗方案.其次,介绍了乙肝病毒
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日益受到养殖户的青睐。鉴于集约化养殖的弊端,近年来人们开始采用生态方式养殖黑斑侧褶蛙,如稻蛙共作模式。由于肠道菌群对动物的营养健康和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解析稻蛙共作模式下黑斑侧褶蛙在生活史不同阶段肠道菌群的结构,有助于阐明该模式下黑斑侧褶蛙的生长优、劣势机制。因此本研究开展稻蛙共作实验,检验养殖全程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