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复合材料已成为国民经济领域不可缺少的关键基础材料,从微观角度研究复合材料的性能机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聚乙烯的化学结构性能较为稳定,其生产和制备工艺也较为成熟,已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高分子材料。石墨烯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卓越的力学性能,将二维石墨烯作为填料加入到聚乙烯基体中构成石墨烯/聚乙烯复合材料,诱导聚乙烯在其表面结晶,可以改善聚乙烯基体的力学性能。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建立了不同聚乙烯链长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合材料已成为国民经济领域不可缺少的关键基础材料,从微观角度研究复合材料的性能机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聚乙烯的化学结构性能较为稳定,其生产和制备工艺也较为成熟,已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高分子材料。石墨烯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卓越的力学性能,将二维石墨烯作为填料加入到聚乙烯基体中构成石墨烯/聚乙烯复合材料,诱导聚乙烯在其表面结晶,可以改善聚乙烯基体的力学性能。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建立了不同聚乙烯链长的聚乙烯(PE)、石墨烯/聚乙烯(GRA/PE)、功能化石墨烯/聚乙烯(f-GRA/PE)体系的全原子模型,在不同温度下对三种体系进行等温结晶动力学模拟,并对结晶后的模型进行拉伸,分析链长、官能团、温度等因素对复合材料的结晶度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不同链长的PE、GRA/PE、f-GRA/PE体系在温度为500K时的等温结晶动力学过程。研究结果发现,二维石墨烯片层为聚乙烯结晶提供异相成核位置,诱导聚乙烯在非键能相互作用下在其表面形成取向有序的吸附层,链长20、80和200的GRA/PE体系结晶度分别为75%、60%和40%,f-GRA/PE体系结晶度分别为49%、10%和5%,复合材料的结晶度随链长的增加逐渐降低,链长相同时,f-GRA/PE体系的结晶度低于GRA/PE体系。在石墨烯与聚乙烯之间的范德华相互作用下,复合材料中聚乙烯的结晶是吸附和定向高度协同的过程。石墨烯功能化后对聚乙烯分子链的吸附作用增强,二者的界面距离减小,相容性提高。通过对模型的均方位移分析可知,随着链长增加GRA/PE和f-GRA/PE体系均方位移减小,粒子移动速率减小,链长相同时,f-GRA/PE体系的均方位移值较小。其次,为了研究温度对复合材料结晶度的影响,分别对链长80的GRA/PE体系和链长200的f-GRA/PE体系在350K、400K和500K的温度下进行等温结晶动力学模拟。研究结果发现,温度为350K、400K、500K时GRA/PE体系的结晶度分别为41%、53%、60%,随着温度的提高结晶度增大,结晶茎的长度增加。温度为500K时,聚乙烯分子链在石墨烯表面形成多层吸附层,说明此温度下石墨烯对距离较远的分子链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在f-GRA/PE体系中,由于链长和官能团的共同作用,结晶度未受到显著影响。通过对GRA/PE体系的玻璃化温度测定发现石墨烯的加入使得复合材料的玻璃化温度与聚乙烯基体相比提高了25K。随着温度的提高,GRA/PE与f-GRA/PE体系中聚乙烯分子链的动力性增强,体系的均方位移增大。最后,对石墨烯与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通过对模拟体系的界面吸附力计算可知,随着链长的增加石墨烯与聚乙烯间的界面吸附力变大,链长相同时f-GRA/PE的界面吸附力较大。通过对模型的回转半径进行分析发现,f-GRA/PE体系的回转半径较小,分子链的柔顺性低。通过单轴拉伸模拟发现,石墨烯的加入改善了聚乙烯的拉伸性能,PE、GRA/PE、f-GRA/PE体系的屈服应力分比为0.09GPa、0.18GPa、0.24GPa。由于石墨烯的吸附作用,聚乙烯在拉伸方向的活动性减弱,复合材料抵抗变形的能力增强,其应力在弹性区域随着应变的增加线性提高,而屈服应变之后呈现下降趋势。功能化石墨烯通过提高界面吸附力抑制分子链在拉伸过程中的活动性,复合材料的屈服应力增大,拉伸性能提高。分子动力学模拟在节约实验资源的同时对石墨烯/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PE、GRA/PE、f-GRA/PE体系的等温结晶动力学过程,并对结晶后的体系进行拉伸,分析了链长、官能团、温度等因素对复合材料体系结晶度及力学性能的影响,从分子水平揭示了复合材料的性能机理。
其他文献
随着化石能源的不断减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生物柴油作为可再生能源被部分用于代替石油产品。甘油是大豆油或动物脂肪生产生物柴油的主要副产品,约占生物柴油产量的10 wt.%,随着生物柴油行业的快速发展,甘油大量过剩,价格持续走低。因此,将过剩甘油通过催化工艺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具有重要的工业价值。甘油氢解可以得到多种醇类化学品,其中1,3-丙二醇(1,3-PDO)具有重
目前我国土壤环境问题形势严重,特别是含铅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广泛使用所造成的土壤污染,植物修复以其环境友好和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被视为治理重金属土壤污染的有效技术手段。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环境适应性强、抗逆性能突出且刈割,对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有巨大潜力。本研究选取高羊茅为实验材料,设置4个浓度梯度的含铅溶液进行水培实验,研究不同浓度铅胁迫下高羊茅生理的响应特征,光
非连续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PRTMCs)由于其低密度、高比强度、高温耐久性和耐腐蚀性能等优点,在航空航天和汽车工业中关键部件的应用或者潜在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但通过原位反应制备的钛基复合材料铸态塑性差,变形抗力大,限制了其发展。通过热加工技术可以调控组织形貌,达到改善力学性能的要求。本文对铸态TiB_w/Ti复合材料进行多向锻造来细化晶粒。并研究了锻后细晶钛基复合材料的热变形行为,阐释了不同条件
新型的共轭聚合物基光催化剂—聚吡咯(PPy),由于其具有低成本、良好的环境稳定性、高导电性和有趣的氧化还原特性等优点,受到光催化领域的广泛关注。但是单一的PPy还存在两个缺陷,其一是易团聚,比表面积小,活性位点少;其二是纯聚吡咯导电率较低,且带隙较窄,自身光生载流子易复合,限制了其在环境和能源领域的应用。本文一方面通过制备多孔的基体,提高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反应活性位点,另一方面引入过渡性金属硫化物二
数字化测量技术集成于飞机装配是实现飞机全数字量、高精度、高效率装配过程的关键技术之一。数字化测量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飞机装配中,但鉴于装配环节多、协调性复杂等因素,两者之间的融合度较低,应用效果逊于预期。为此,本文以飞机装配过程中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展开飞机装配几何特征三维测量模型构建技术研究。全文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了装配几何特征三维测量模型。分析了飞机装配过程中的关键测量特征,并将其向下分
镍镀层材料作为一种用途广泛的功能材料,因其界面力学性能及抗腐蚀性能优异成为目前众多学者争相研究的热点。电极与镀液的接触界面普遍存在一种双电层电容效应,该效应的存在使镀件与镀层之间容易出现局部夹层,导致结合强度大幅降低。镍原子在铁基体表面的吸附所引起镀液-镀件体系电荷的变化,会影响电极的反应速度以及结晶效果。针对电镀中电极与镀液的接触界面研究缺乏从电子结构层面进行解释的工作现状,本文根据第一性原理方
航空结构件壁薄、材料去除率高,在加工完成后工件内部残余应力再平衡导致工件发生严重的变形。目前的方法是基于残余应力预测或测量对加工过程建模仿真从而预测加工变形,进而离线优化加工工艺以控制加工变形。由于残余应力的准确测量一直是一个难题,并且加工过程中存在大量不确定性因素,现有方法难以实现加工变形精确控制。针对航空结构件加工变形预测与控制难题,本文对基于变形力监测数据的加工变形预测与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
加工颤振会严重影响工件的表面质量,加剧刀具磨损并降低机床寿命。刀尖频响函数是现有加工颤振抑制技术的重要基础,子结构响应耦合法(RCSA)被广泛用于刀尖频响函数预测,然而现有RCSA法对连接处特性的建模和求解做了大量的假设、简化和近似,严重影响了该方法的准确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连接处特性和机床主轴-刀柄-刀具各子结构动态特性间的关联关系,发现刀柄-刀具连接处特性会随机床主轴位姿和刀具悬伸长
随着人类生活环境条件的改善和提高,人类对自然水质的健康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工业技术高速发展,使得水环境的污染问题愈发严重,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亟需彻底解决。氯酚(CPs)是一类毒性大且又难以再自然环境中被降解的有机污染物,来源于染料、有机的农药、防腐剂以及有机消毒剂等,由于其不易被生物降解,一旦氯酚进入生物体内会持续累积下来,即使体内的氯酚含量极低,对生命体依旧造成巨大危害。由于氯酚污染物在水环
现今数字化测量设备已大量应用于飞机蒙皮对缝质量检测之中,其测量效率及精度的保证对整机制造起着重要的作用。飞机蒙皮对缝大多尺寸较大,激光扫描已成为一种采集其点云数据的常用手段。这造成点云数据量极为庞大,可达数千万甚至上亿点。因此,快速分割高质量局部对缝点云,精确提取局部对缝点云间隙阶差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飞机蒙皮对缝的结构特点及测量需求,构建对缝的测量硬件系统。据此提出了相应的点云数据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