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注射液对内毒素性急性肝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

来源 :浙江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jing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红花注射液对内毒素性急性肝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以腹腔注射内毒素脂多糖+D-氨基半乳糖胺(LPS+D-GalN)诱导建立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以建模前0.5h尾静脉注射红花注射液进行干预,并设还原型谷胱甘肽(TAD)为阳性对照组;分别于6、24和48h取腹腔静脉血和肝组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原位末端缺刻标记法(TUNEL)检测肝组织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Bax、Bcl-2蛋白表达。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各时间点大鼠血清ALT、AST水平显著升高(P均<0.01),24h达到峰值;肝细胞凋亡表达显著增高(P均<0.01),以6~24h尤为明显;同时肝组织Bax、Bcl-2蛋白表达亦明显增加(P均<0.01),bax表达于24h达高峰, bcl-2表达于48h达高峰,并且大鼠Bax/Bcl-2的比值与肝细胞凋亡指数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与模型组相比,红花组、TAD组各时间点大鼠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明显改善;血清ALT、AST水平不同程度地下降(P<0.05或P<0.01);肝细胞凋亡、肝组织Bax、Bcl-2蛋白表达亦显著下调(P均<0.01)。但红花组与TA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红花注射液对内毒素性急性肝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组织细胞凋亡,下调肝组织Bax、Bcl-2蛋白表达有关。
其他文献
温德尔·贝瑞乡村教育哲学的核心是将社区视为人自我形成的根基,视为彻底改变学习方式的核心支柱,视为民主社会形成的底层逻辑,属于生态主义、存在主义的课程哲学.它是在反思
随着家庭隔代抚养的日益盛行,尽可能全面地探究隔代抚养对初中生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基线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从隔代抚养
德国工程教育通过“学习工厂”建设实现了产教深度融合,打通了产教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德国“学习工厂”依据工程实践全流程与生涯全阶段确定学习内容,设计组织“目标-过程
研究背景: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关节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绝大多数病人病情呈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目前由于病因未明,尚无显著有效的根治方法。近年
目的:观察得力生注射液对 GP方案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辅助化疗的减毒作用和对患者生活质量变化的影响。  方法:将53例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