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调查并分析了本院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患者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Pacemaker,CRT-P)或除颤器(Cardiac Synchronous Therapeutic Defibrillator,CRT-D)的临床特征资料、器械植入和药物使用情况,术后规律随访患者心功能指标、程控优化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the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情况,探讨影响CRT超反应性的因素。方法:本研究筛选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接收CRT治疗、规律完成半年随访、且资料完整的CHF患者38例。收集住院时一般情况、心功能指标、病史、基础疾病状态、实验室指标、心超结构和功能、心电参数、药物使用、器械类型和程控参数等基线资料,规律随访术后1月、3月和6月患者的心功能指标、程控优化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情况,所有患者于术后6月复查心超。根据CRT反应性分为CRT反应组和CRT超反应组,比较他们各自对应的基线或随访资料。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CRT超反应性的因素。结果:1.本研究入组患者38例,其中男性20例(52.6%),女性18例(47.4%);最低年龄37岁,最高年龄88岁,均值64.5±10.0岁。入组患者所患心肌病类型中,扩张型心肌病34例(占89.5%,NYHA分级为3.2±0.4级),缺血性心肌病 4 例(占 10.5%,NYHA 分级为 2.8±0.96 级)。2.根据本研究CRT反应性的定义标准,22例患者符合CRT超反应性的定义。相较于CRT反应组,CRT超反应组如下指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基线资料中,术前NYHA分级较高,缺血性心肌病的比例更低,t-CLBBB的比例较高,non-CLBBB(RBBB/IVCD)的比例较低,左室四极导线植入的比例较高。随访指标中,术后6月NYHA分级改善更为明显,心功能呈持续性好转趋势,心衰好转后一度恶化的比例更低,LVEF提高更明显,fQRS波导联减少数较多,发生心衰相关的急性治疗事件和联合终点事件的比例较低。此外,CRT超反应组术后6月的LAD、LVEDD、肺动脉收缩压、二尖瓣中度及以上返流比例较术前明显改善,而CRT有反应组在这些指标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单因素分析发现,缺血性心肌病病史是减少CRT超反应的影响因素,而NYHA分级较高、束支传导阻滞类型为t-CLBBB和四极导线植入是增加CRT超反应的影响因素。将上述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心肌病病史是减少CRT超反应的独立影响因素,而束支传导阻滞类型为t-CLBBB和四极导线植入是增加CRT超反应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CRT有反应者心功能在术后半年可能会再次恶化,而CRT超反应者心功能可以维持稳定良好的状态。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缺血性心肌病病史是减少CRT超反应的独立影响因素,而束支传导阻滞类型为t-CLBBB和四极导线植入是增加CRT超反应的独立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