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的主要人力资源,对大型活动的成功举办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然而,在大型活动中一般优先考虑的是服务对象的最终满意情况,作为志愿服务的实施者,大学生志愿者的心理行为及其在志愿服务后的改变较易被忽视。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志愿者心理行为往往容易被忽视等问题,以大型活动 G20杭州峰会的志愿服务为例,以编制的《大学生志愿者自我效能感量表》为基础,通过对在杭高校的274名大学生志愿者的问卷调查以及33名志愿者的深度访谈,从志愿服务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志愿服务行为自我效能感两方面深入探讨大学生志愿者在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前后自我效能感变化情况。 研究发现,G20杭州峰会志愿服务后大学生志愿者自我效能感有所下降。一是因为在大型活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志愿者频频受挫;二是因为活动承办方的组织管理需完善;三是因为社会大环境下志愿服务氛围不佳、人们对志愿服务支持不足。而且,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性别、年级、家庭经济水平、服务经历、社会支持、管理和培训、同辈支持等因素对志愿者自我效能感影响显著。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政府层面、活动承办方层面、高校层面以及大学生志愿者个人层面提出提升大学生志愿者自我效能感的现实途径:在政府层面,倡导服务实践,增加亲历的成就体验;加大宣传动员,增强社会的认同感。在活动承办方层面,利用成功榜样,提供替代性效能信息;注重培训实效性,提升志愿者服务技能。在高校层面,进行恰当评价,实施积极的言语反馈;重视心理发展,做好情绪状态的调整。在志愿者个人层面,树立主体意识,端正服务动机;设立合理目标,延伸激励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