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僵蚕为常用大宗药材,来源于蚕娥科昆虫家蚕Bombyx mori Linnaeus 4~5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ant而致死的干燥体。主产于四川、江苏、浙江、广东、山东,以四川省产量最大,为川产药材主流品种。其味咸、辛,性平;归肝、肺、胃经;具有祛风定惊,化痰散结的功效;常用于惊风抽搐,咽喉肿痛,皮肤瘙痒;颌下淋巴结炎,面神经麻痹等病症的治疗。《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仅规定了僵蚕的来源、性状特征、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等内容,显然在代表中医药功能主治的指标性成分不明的情况下,现行质量控制标准难以客观准确评价药材内在质量。为了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僵蚕的质量标准,本文就其指标性成分的筛选和建立内在质量控制标准进行了研究。 首先,根据僵蚕的主要功能主治,选用士的宁、尼可刹米和异烟肼诱发的小鼠惊厥模型,对僵蚕60%醇提液的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萃取后的水液、醇提后的水提部位的药理作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僵蚕氯仿和乙酸乙酯部位均具有明显对抗尼可刹米和异烟肼致小鼠惊厥的作用。首次确定氯仿和乙酸乙酯部位为僵蚕抗惊厥有效部位。 其次,运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层析等方法,对僵蚕氯仿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得到5个单体化合物。运用MS、1H-NMR、13C-NMR等进行结构鉴定,确认此5个化合物分别为6,9-氧桥-麦角甾-7,22-双烯-3-醇,麦角甾-6,22-二烯-3β,5α,8α-三醇,白僵菌素,β-谷甾醇,β-胡萝卜苷。其中6,9-氧桥-麦角甾-7,22-双烯-3-醇为首次从僵蚕中分得。采用尼可刹米和异烟肼发作实验对其中3种化合物进行了药效学研究,首次发现白僵菌素和麦角甾-6,22-二烯-3β,5α,8α-三醇具有抗惊厥活性。 最后,首次以白僵菌素为对照品,建立了僵蚕的薄层鉴别方法;僵蚕和炒僵蚕中白僵菌素的RP-HPLC含量测定方法。该方法简便、灵敏,加样回收率为99.19%,RSD为1.40%,可作为僵蚕和炒僵蚕质量控制标准。以该方法测定了16个不同产地不同加工方法的僵蚕样晶,结果白僵菌素含量在0.0316~0.6259mg/g之间。同时测定了僵蚕中无机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僵蚕中镁的含量较高,铅也超过《中国药典》标准的3倍。如何控制僵蚕中的重金属含量有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