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傣族以村寨的形式聚居,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村寨不仅是傣族人民的聚落形态,更是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和精神依托。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的转变,给传统的傣族村寨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其村寨所蕴含的民族特色逐渐消逝,村寨景观趋向同一化、城市化。傣族村寨是傣族文化的灵魂载体,因而傣族村寨景观特色的消失必将导致傣族传统文化的衰亡、民族自尊心的减弱和民族凝聚力的丧失,有关傣族的民族文化特色旅游也将不复存在。政府和村民应当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合理挽回和继续传承傣族村寨的景观与文化。“生态博物馆”是一种新兴的博物馆形态,其理念为将一个完整的村落或社区看作是生态博物馆的馆藏空间,以保护、弘扬社区文化的方式来推动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被运用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中。它是一条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无形桥梁,在不断增强人们民族文化意识的同时,保护了对整个民族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文化珍宝。目前学术界针对生态博物馆的研究和探索,主要集中在博物馆学以及社会学方面,从少数民族村寨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来谈生态博物馆的极少,若将少数民族限定为傣族,则更是寥寥无几。本文试图将生态博物馆的理念运用于傣族村寨曼竜勒的景观设计中,以期能够有效解决村寨当下所面临的传统文化的丧失与村寨景观独特性的衰退等问题与矛盾。本文首先论述了生态博物馆的相关理念,以及它在国内外的具体实践案例,并分析了我国村落景观的演变过程与传承中出现的问题,明确景观文化传承的意义,提出生态博物馆这一社会学概念引用于村寨景观中的可行性。其次,深入研究傣族的村寨景观,俗话说:“预知一个人的未来,首先得熟知他的过去,认知他的现在。”对村寨景观的未来规划也是如此。这一部分本文不仅研究了傣族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还剖析了傣族村寨的平面形态和空间结构,并详细描述了傣寨的特色景观。再次,在前期的分析与研究基础上,本文从傣族村寨景观的整体有机生长、重要节点景观的延续和居民单元的改善与传承三个重要的方向着手,提出较为系统的、可行的生态博物馆理念下傣族村寨景观设计的方法。最后,本文通过分析曼竜勒村寨的基本概况与面临的困境,探讨生态博物馆理念应用于曼竜勒景观设计中的可行性,得出一套以生态博物馆理念为指导、以曼竜勒村寨为研究对象的景观设计方案,以期为傣族村寨景观设计提供一个新的设计思路,为生态博物馆理念在中国传统村落景观设计中的实践应用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