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根据已完成的研究“腹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疼痛”,我们已得出结论:以引气归元、中极为基本处方,并根据疼痛部位选穴的部位选穴腹针疗法能有效缓解内异症所致的盆腔疼痛。本研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腹针为主的辨证选穴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疗效,分析腹针治疗内异症痛经辨证选穴与部位选穴的临床疗效有无差异,为下一步优化腹针治疗内异症痛经的处方的随机对照试验积累资料。另外,本研究同时观察两种腹针疗法对血清CA125水平、EmAb、卵巢巧克力囊肿体积及子宫腺肌症患者子宫三条径线之和的影响;观察两种腹针疗法对不同中医证型及不同痛经程度的EMT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试验,纳入自2011年10月至2014年1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妇科门诊以痛经为主要治疗目的就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0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前50例为腹针研究组,后50例为腹针对照组。腹针对照组采用部位选穴腹针疗法;腹针研究组采用辨证选穴腹针疗法,两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分别在患者治疗前、完成每个月经周期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下次月经干净后,填写VAS评分表及痛经症状积分表;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检查血清CA125及EmAb水平,行妇检及B超。通过对治疗前后VAS评分、痛经症状积分、巧囊体积、子宫腺肌症患者的子宫三条径线之和、CA125等方面的变化进行比较,总结分析腹针为主的辨证选穴治疗内异症痛经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两组痛经症状积分和VAS评分分值均有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腹针研究组较腹针对照组痛经症状积分、VAS评分的评分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疗效方面,腹针研究组较腹针对照组亦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说明辨证选穴腹针疗法镇痛疗效优于部位选穴腹针疗法。2.两组中巧囊患者治疗后囊肿的体积均缩小,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腹针能缩小巧囊体积,辨证选穴及部位选穴腹针疗法作用相当。两组中子宫腺肌症患者治疗前后子宫三条径线之和均有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腹针能缩小子宫腺肌症患者子宫三条径线之和,且辨证选穴及部位选穴腹针疗法作用相当。3.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A125水平均有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腹针为主的辨证选穴与部位选穴腹针疗法均可降低血清CA125水平,且作用相当。4.两组患者治疗后各证型的痛经症状积分均有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证型两组间组间比较,寒凝血瘀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肾虚血瘀、气滞血瘀及湿热瘀结型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腹针为主的辨证选穴与部位选穴腹针疗法对不同中医证型患者均有镇痛效果,对寒凝血瘀型前者镇痛效果优于后者;两组中不同痛经程度患者治疗后痛经症状积分均有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痛经程度两组间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腹针为主的辨证选穴较部位选穴腹针疗法对中度、轻度内异症痛经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上均更具优势,能更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疼痛。结论:腹针为主的辨证选穴及部位选穴腹针疗法对内异症痛经均有很好的临床疗效,而前者对内异症痛经有更好的镇痛效果。两者均可改善内异症病灶、降低血清CA125水平,且作用相当。两者对不同中医证型患者均有镇痛效果,对寒凝血瘀型,腹针为主的辨证选穴镇痛效果优于部位选穴腹针疗法;腹针为主的辨证选穴较部位选穴腹针疗法对中度、轻度内异症痛经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上均更具优势,能更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疼痛。表明腹针为主的辨证选穴较部位选穴腹针疗法更适用于内异症痛经患者,能更大程度地缓解疼痛,同时可改善内异症病灶,降低血清CA125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