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立足感知这一研究相对较少的角度,采用知觉实验的研究方法,以美国汉语学习者为针对人群,考察了他们对汉语普通话辅音的感知情况。本研究主要运用了两个流行的第二语言语音范畴习得理论模型,即知觉同化模型(PAM)和言语学习模型(SLM),二者均建立在第二语言语音如何被同化进母语范畴的基础上,模仿了非母语语音呈现给学习者时产生的困难,认为听者在感知非母语的成功率方面构建了模型。本文主要设计了两个实验,一是知觉同化实验,二是知觉区分实验。这两个实验都要求被试在母语语音范畴内对汉语辅音做出知觉判断,而由实验一的对汉语普通话辅音刺激项的知觉同化结果可以预测实验二对语音对的知觉区分情况。由于运用这两个模型进行感知实验的研究相对较少,所以本文的这种研究方法可以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经验和思路。同时,美国学习者对汉语辅音的感知实验数据和结果可以为汉语辅音的教学提供参考。本文内容共有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英汉辅音的对比和前人对英汉辅音对比的相关研究、两个二语学习理论模型、两个实验相关知识,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最后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为汉英辅音系统对比及习得现状,介绍了汉语辅音系统和英语辅音系统,并将二者进行比较,然后说明了美国汉语学习者的相关习得偏误。第三部分为美国汉语学习者对汉语普通话辅音的知觉同化实验部分,介绍了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小结与讨论。研究表明,知觉同化首先依据发音部位,其次是发音方法;辅音后接元音会影响同化结果;二语学习等级水平对同化结果没有显著的影响。第四部分为美国汉语学习者对汉语普通话辅音的知觉区分实验部分,介绍了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小结与讨论。研究表明,对不同的汉语辅音语音对的知觉区分差异显著:知觉区分受到了后接元音熟悉度的影响;二语学习等级水平对区分结果没有显著的影响,但这并不代表不存在二语的习得。第五部分为实验结果讨论部分,对知觉同化实验和知觉区分实验所得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最后总结了本文的实验结果,并说明了本文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