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消化微生物产磷化氢的机理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g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磷化氢在自然界中的赋存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的特征,决定了磷化氢作为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一部分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磷化氢被视为生物信号气体探究宇宙未知生命。因此,探究自然界中磷化氢的来源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磷化氢的非生物来源已获得深刻认知,而对磷化氢生物来源的认知存在很多的争议。迄今为止,微生物产生磷化氢的机理仍然是个谜。本研究通过在厌氧消化过程中富集产磷化氢的微生物群落,分析代谢产物与磷化氢的关系,阐明了微生物厌氧消化释放磷化氢的特征,探明了厌氧消化产磷化氢关键步骤;以筛选的产磷化氢功能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功能菌底物脱氢,胞外聚合物,代谢通路和磷代谢相关基因等阐述了微生物产磷化氢的机理。研究结果对进一步完善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科学的依据,为磷化氢作为生物信号探究宇宙生命提供证据支持,也为磷化氢资源化磷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阐明了厌氧消化释放磷化氢的特征。研究表明厌氧消化第一阶段,有机物的水解间接促进磷化氢产生;第二阶段,产氢产乙酸过程释放磷化氢;第三阶段产甲烷抑制磷化氢的产生。代谢产物分析发现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水解产丁酸间接促进磷化氢的产生,同步产氢气和乙酸直接促进磷化氢的形成,磷化氢生成的最优p H范围为6.0-7.0;厌氧消化过程中抑制甲烷的产生有效地促进了磷化氢的产生,最大磷化氢的浓度为110mg m-3,远高于对照组20μg m-3;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Azotobacter产生氢气,Ruminococcaceae产酸促进了磷化氢的产生。(2)揭示了碳源影响磷化氢的产生效应。以三羧酸(TCA)循环L-苹果酸和柠檬酸作为碳源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L-苹果酸作为碳源易被微生物吸收利用,代谢产物以乙酸为主,乙酸最大浓度673 mg L-1远高于乳酸最大浓度31 mg L-1,产生磷化氢的平均浓度为210 mg m-3;柠檬酸作为碳源微生物利用效率较低,代谢产物以乳酸为主,乳酸最大浓度为150.18 mg L-1高于乙酸最大浓度35.31 mg L-1,产生磷化氢的平均浓度为105mg m-3;培养基中加入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磷化氢的产率相比对照组提高了17%,NADH抗氧化性能及提供还原力[H]促进了微生物产生磷化氢,底物脱氢过程产生的还原力是形成磷化氢的关键。结果表明微生物利用L-苹果酸产生乙酸形成还原力促进了磷化氢的产生,脱氢酶与磷化氢的产生呈线性关系,而柠檬酸代谢产生乳酸消耗还原力不利于磷化氢的生成,脱氢酶与磷化氢的产生无相关性。(3)筛选并鉴定了高产磷化氢的功能菌。分离的产磷化氢的菌株被命名为Pseudescherichia sp.SFM4,与Pseudescherichia vulneris亲缘关系相近(97%相似度)。SFM4属于Proteobacteria门,Gammaproteobacteria纲,Enterobacteriales目,Enterobacteriaceae科和Escherichia属。SFM4生成磷化氢的最佳初始条件是p H 7.47,氮,碳和磷的负荷分别为6.17、300和10 mg L-1,对磷化氢产量的影响程度按降序排列为:p H>氮负荷>磷负荷>碳负荷;磷化氢浓度增大,OD600和DNA的浓度增大,可溶性微生物代谢副产物对应的荧光强度相应增大,结果表明微生物在对数生长期大量产生磷化氢,代谢通路分析也表明在微生物产磷化氢的过程中基因复制和翻译所占的丰度最高。(4)揭示了功能菌SFM4产磷化氢的机理过程。研究表明微生物产磷化氢的机理为无机磷通过磷转运系统进入细胞合成含C-P键的有机磷化物,有机磷化物接受丙酮酸再生和氢气利用提供的还原力[H],在磷酸酶和磷酸盐还原酶的作用下生成磷化氢。在SFM4能量代谢过程中大分子葡萄糖被SFM4分解代谢产生丙酮酸的过程未产生磷化氢,而丙酮酸通过TCA循环再生的过程产生了磷化氢,磷化氢的最大浓度为78 mg m-3,该阶段产生了最大的氢气量2.5 mg L-1;SFM4产磷化氢的过程出现聚集现象,需要达到一定的细菌密度和稳定性才能产生磷化氢,磷化氢可能是微生物群体感应释放的信号分子,微生物对磷化氢的刺激产生响应,紧密型-胞外聚合物(T-EPS)蛋白质浓度增加,而多糖含量减少,挥发固体物(VS)的浓度增大;EPS分析表明了磷化氢的产生在胞内而非胞外;外源氢作为电子供体有助于磷化氢的形成,其中原子氢[H]作为电子转移的载体对于磷化氢的形成至关重要,加入原子氢淬灭剂叔丁醇20 mmol L-1时,完全抑制磷化氢产生;磷代谢功能基因的测定表明,SFM4产生磷化氢的元素磷来自磷酸酶对细胞内有机磷的分解,尤其是含C-P键的有机磷。(5)构建厌氧消化-微生物电解池(AD-MEC)强化产磷化氢。当阴极电位从-0.3 V改变到-0.9 V,在-0.9 V电流密度最大接近-0.03 A m-2,磷化氢的浓度最大为192 mg m-3,阴极电位对磷化氢的生成产生积极的作用,气态磷化氢的形成导致反应系统中磷的赤字,实现了24%的总磷资源化。综上所述,厌氧消化微生物产氢产乙酸是释放磷化氢的关键步骤,氢气以及产酸形成的NADH提供了还原力[H]促进了磷化氢的产生,此外,微生物在胞内分解有机磷提供产生磷化氢所需的磷源。研究结果为深刻了解微生物产磷化氢的机理提供了依据,为磷化氢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其他文献
随着数控行业对产品功能多样化和加工工艺复合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市场对于数控机床加工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面向复合加工的多轴多通道控制已经发展成为数控技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在工业生产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需求。因此,研究并开发一款具备多轴联动、多通道控制功能的数控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择了目前主流工业以太网技术之一的EtherCAT,以及工业控制领域中应用广泛的LinuxCNC开放式数控平台,
微驱动系统是目前机器人、精密制造和医疗等相关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微驱动系统中高精密驱动部件的候选者之一,压电陶瓷驱动器位移分辨率高、输出功率大、响应速度快,在提高机械系统驱动性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然而,基于压电材料制作的压电陶瓷驱动器,内部存在具有频率相关性的强迟滞非线性特性,该特性是阻碍压电陶瓷驱动器驱动精度提升的主要因素。本论文以基于压电陶瓷驱动器搭建的压电驱动平台为研究对象,考虑到压电陶
为了应对全球变暖问题,《京都议定书》首次将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研究碳交易价格在抑制全球变暖、帮助碳市场健康发展、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企业参与提供参考依据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采用文献计量法和知识图谱为选题提供了数据支撑,从结构化与非结构化、国内与国外等多个维度选取碳交易价格影响因素,并通过实验提出了将深度学习与机器学习相融合的组合预测模型——LSTM-LSTM-LGBM组合预测模型。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生鲜农产品的产量和流通量逐年增加,而全社会对生鲜农产品品质和安全的关注也空前高涨,生鲜农产品的物流配送网络对于企业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很多企业的物流配送网络呈现混乱与不经济的状态,造成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能源消耗、土地资源无效占用等负面影响。随着国家对碳排放越来越严格的管控,有必要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低碳理念规划生鲜农产品选址配送问题,构建低碳冷链物流配
颗粒堆积是众多科学问题的基础,在工业应用和科学研究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实际价值。在实际应用中,将颗粒堆积问题与悬浮液流变特性相结合,获得高堆积密度生坯,对促进陶瓷的烧结有重要作用。本论文将二氧化硅(SiO2)与硅溶胶溶液混合,制备一系列SiO2稠密悬浮液和石英陶瓷,并研究悬浮液的颗粒堆积、流变特性和陶瓷的烧结特性。在此基础上,本论文建立了颗粒级配-固含量-粘度-生坯密度的系统关系,通过优化粘度和固相含
氮化镓(GaN)作为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的典型代表,具有优异的光电特性,在紫外光电探测器、发光二极管、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5G射频器件等新兴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等离子增强原子层沉积(PEALD)是一种新型的薄膜材料沉积技术,具有低温生长、膜厚可控、薄膜均匀性高的优势。因此,有望通过PEALD技术实现高质量GaN薄膜的低温外延生长,从而扩展GaN薄膜材料在柔性光电器件领域的应用。本论文采用PEAL
自然界中生物矿物的形成是一个天然存在且高度受控的复杂过程,其重要的特征之一是无机矿物在有机基质的调节下成核生长,自组装形成高度有序的多级结构并具有独特优异的性能。作为生物硬组织的主要无机矿物成分,磷酸钙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生物活性被广泛用作生物医用材料。具有不同形貌及化学组成的磷酸钙会表现出显著的物理化学性能差异。高通量实验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数据,有效缩短实验周期,加速材料研发进程。其中微流
近年来,随着电信产业、信息市场的发展,锂离子电池因具备高体积比能量和质量比能量、可充电且无污染等特点,在移动电子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经过数十年的不断研究和发展,锂离子电池正逐渐接近其能量密度的理论极限,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能量密度的锂金属电池逐渐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锂金属电池(LMBs)是一种以金属锂(Li)作为锂负极的电池体系,因锂具备极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 m Ah/g),约为石墨(37
第五代通信系统(5G)的快速发展顺应了人们自古以来对信息快速、高效传输的追求。当然5G时代的到来给移动通信技术带来挑战,基站天线作为移动通信系统的“耳目”也需要相应地升级。5G基站天线采用大规模阵列天线来实现Massive MIMO技术和波束赋形技术,进而大大的提升通信速率。然而,应用于5G基站中的大规模阵列大大增加了天线单元数量,同时也增加了天线阵列的体积、重量以及成本。另一方面,5G大规模阵列
TiN纳米相增强Ti基复合材料结合了Ti基体的韧性和陶瓷增强相较高的强度和硬度,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领域具有非常诱人的发展前景。近年来SLM成形技术在高性能器件领域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可用于快速生产复杂高密度的Ti基复合材料零件。为了解决Ti基复合材料中增强相和基体界面结合性差、润湿性差及增强体的团聚行为等问题,比较有效的增强相引入方式为原位合成法。基于等离子球磨在实现Ti在N2气氛下的原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