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乡土情感教育探究

来源 :延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zxyz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土情感,是指在生活现象与人心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对乡土的感情,是健全人格的一部分。乡土情感教育指的是学生在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人文风俗之后,能够在内心中激发对乡土的情感、产生乡土关怀和乡土认同,并自觉、自主地改善乡土环境、为乡土的建设贡献力量的教育。传统的语文教育过于重视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为弥补这一不足,新时期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在知识与情感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点。对学生进行乡土情感教育,一方面是顺应了新时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感”的教育偏失,健全学生的人格素养;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乡土文化情感,培养对国家、对社会、对家乡的认同感。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乡土情感教育,使乡土情感教育真正地落实到教学中、发挥它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是着重要探讨的问题。对此,笔者结合调查问卷对中学生乡土现状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根本问题,再从教材入手,首先通过对教材中的乡土文学作品深入研究,其次再结合调查问卷的结果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感受和思考等方法和途径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乡土情感教育进行探究,具体实施方法是结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几篇具有典型意义的乡土题材的选文对其中所蕴含的乡土情感内容进行挖掘研究,针对这些挖掘的内容以及中学生的学习现状,着重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乡土情感教育以及教学策略,而教学策略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关注到乡土教材的编写与实践性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情景上引导学生感受乡土情感、建立健全与乡土教育相适应的语文教学评价机制。希望通过以上教学策略可以培养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感恩、对真善美等美好品质的的追求、对自己国家以及家乡的的热爱。
其他文献
著名学者Florentin Smarandache教授(1954-)在《Only Problems, Not Solutions》一书提出了105个尚未解决的数论问题,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初等方法及解析方法将对其中几个未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具体来说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Smarandache司题中的正整数n的立方部分数列的均值性质,对它进行推广,进而得到n的冬次方的部分数列与数论函数的均值
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如火如荼,数量不断增加,一大批规模大、实力强的农民合作社带动了农业新兴技术的应用,成为现代农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技术推广的重要平台,但从总体上看,重庆市农民合作社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政府部门的支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研究政府如何提供有效的支持政策进而促进农民合作社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公共政策理论、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论、伙伴关系理论为基础,使用文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知识经济转型和构建和谐社会对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职业学校只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远远不够,应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是中职院校必修的一门非常重要的文化基础课,中职语文教师对于提高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一个综合的职业信息技术创新能力、适应行业变革的分析能力以及其后期的继续性学习与发展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人有幸成为一名中职语文老师,尝试从自己所在单位从事的语文教
为考察多次成功对低耐挫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改善,研究1以高、中、低耐挫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图形推理任务创设挫折-连续成功情境(即先经历挫折,后经历多次成功);研究2以高、低耐挫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部件组字任务创设挫折-连续成功情境。结果发现,在经历挫折后:(1)成功1次能改善大学生的成功坚信程度,连续成功6或7次能使其趋于稳定;(2)成功1次能改善低耐挫大学生的情绪体验,连续成功6次能使其相对稳定;(3)
学位
如何衔接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未被解决却常常被人们忽视的一个问题,事实上,有很多在小学阶段语文素养比较好的学生,一旦进入初中以后,语文学习就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跟不上语文老师的上课节奏,成绩出现大幅下降,逐渐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让学生平稳顺利地从小学过渡到初中,是当前语文教育和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此课题希望通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现状的研究,寻找到实
变文是唐五代时期佛教通俗性讲唱文学作品的总称。20世纪初,敦煌变文的出现,不仅弥补了宋前说唱文献资料不足的缺憾,而且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俗文学和传统说唱文学研究。变文与后世说唱文学的关系,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学界普遍认为变文是后世说唱文学的鼻祖,与后世说唱文学有源流关系。然而,二者在说唱主体、演唱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不属于同一个系统,应该将它们分别对待。本文在借鉴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唐代以后的传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格局中,陕西不仅是一方文学热土,也是一处文学重镇。陕西文学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在题材内容、思想主题和艺术形象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陕军”作家深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展现出不同的内在气质和外在特征,他们的作品总体呈现出一种雄浑、深厚、悲壮和苍凉的审美特色。在本文中我选用的是六套通行的中学语文新课标教材版本——人教版、苏教版、鲁教(人)版、语文版、北师大版和粤教版,选取教材中
21世纪是媒体文化的时代,媒体文化受众的广泛性和传播的迅速性,让人们时刻感受着媒体文化所带来的强烈冲击。如今的语文课堂正由于媒体文化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作为课堂的受众,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媒体所带来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中学阶段正值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此时所接受到的文化将会对其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本论文中,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前媒体文化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具体运用以及学生对此的态
我国的散文写作、阅读以及教学源远流长。最早的散文可以上溯到甲骨卜辞,到孔子办私学时,散文的写作、阅读和教学已相当发达。孔子用六经教学除了诗以外,其余全是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与先秦历史散文的创作空前繁荣。自从《史记》出现以来,历经魏晋、三国、南北朝、唐、宋直到元明清,有一条清晰的散文河流。现代散文的写作、阅读和教学正是在这样雄厚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我国现代散文阅读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叶圣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