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伦理视阈下的《中庸》英译研究——以安乐哲和郝大维的合译本为例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x000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伦理学对翻译研究的介入和发展,更多的翻译研究者开始注意到它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并对翻译伦理的独特视角产生浓厚的兴趣。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典籍翻译面临越来越多来自翻译伦理问题的挑战,这就要求译者在处理跨文化翻译时从伦理学的角度审视翻译作品,在翻译过程中遵守一些准则和规范。翻译伦理启示翻译研究更多关注译入语文化,重视对文化“差异”的处理,以及对待文化“他者”应采取的伦理态度和相应的翻译实践。  译者受自身独特的文化身份和翻译动机等因素的影响,在翻译实践中会产生并秉持特定的翻译伦理,以此指导整个翻译实践,同时也影响其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在安乐哲和郝大维合译的《中庸》译本中,译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他者性”进行充分的阐释,将“他者”以“他者”的面目展现在西方读者面前,安乐哲和郝大维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注重以西方的身份与“他者”进行交流。既然译者提倡中国文化的“差异性”,那么在翻译实践中又是如何体现的昵?本文从翻译伦理视角剖析安乐哲和郝大维对《中庸》的阐释和翻译。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安乐哲和郝大维的翻译伦理,伦理原则,和翻译策略。基于此分析,本文得出结论:安乐哲和郝大维在《中庸》译文中采用“和而不同”的翻译伦理。这种伦理打破二元对立的“求异”或“求同”的单一模式,为中西哲学的互通架起桥梁。  为沟通中西哲学,对于中国典籍英译的研究必不可少,然而典籍英译不仅关乎哲学的交流,更关乎文化的传播。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翻译不仅与国家、权利的联系愈加紧密,而且也越来越多涉及到伦理的问题。故此,本文旨在启发典籍翻译工作者在翻译实践中注意思考伦理问题,促进《中庸》的英译研究,推进中国传统哲学与世界哲学的交流共生。
其他文献
英语被动语态中,句子主要语法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得到调整,动作执行者的作用得以淡化。其背后的运作机制成为各研究的重点。然而,相关定性研究缺乏数据的进一步支撑,对专门用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英语的概念提出以来,中国英语研究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在这三十年中,中国英语经历了从概念提出,到批评质疑,再到确定身份并最终呈现多元发展的历程。值
本文在“忠实对等”视阈下从四个方面对约翰·邓恩诗歌的汉译进行讨论,即约翰·邓恩诗歌的汉译中对等的理解、风格、用韵和文化迁移,旨在探求怎样能够更加理想、完美地再现原诗
威廉·福克纳(1897-1962)是一位极其伟大而重要的美国现代作家,也是享誉世界文坛的一位文学大师。作为一位美国南方作家,福克纳一生都扎根于地域特色鲜明的美国本土,在他的家乡笔
随着社会文化和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大学宣传片在提升大学形象和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大学宣传片公众对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特点和办学实力有了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