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自体肋软骨移植修复唇裂二期上唇塌陷的临床安全性、有效性及稳定性,探讨其手术的方式方法及术后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8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使用自体肋软骨移植修复的22例唇裂二期上唇塌陷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5例,年龄18岁~33岁,平均23岁。其中双侧唇裂15例,单侧唇裂7例,均于1岁~3岁行唇裂一期修复术。收集整理患者临床资料后分别采用主观评估法和客观评估法进行统计分析。主观评估法由三位整形外科副高职称以上医师对每位患者的手术前后上唇塌陷貌进行评估,并对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进行随访,以评估该术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客观评估法主要评估两个指标:一为患者术后6月切口瘢痕宽度;二为患者手术前后上唇软组织形态变化。瘢痕宽度通过术后6月门诊随访直接测量;上唇软组织形态变化由同一医师在患者术前、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术后12月分别拍摄定位侧位照片,采用照片测量分析法,对患者上唇软组织侧貌变化进行定量分析。测量指标包括:软组织面型角(G-Sn-Pg’),鼻唇角(Cm-Sn-UL),上唇最突点到审美平面的距离(UL-E)。测量后将数据导入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通过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及术后3月测量数据,通过单样本t检验比较术前、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术后12月测量数据与正常值的差异,以评估该术式的有效性;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术后3月与术后6月、术后3月与术后12月测量数据评估该术式稳定性。结果:2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月~36月,平均12月,其中18例患者随访时间≥6月,16例患者随访时间≥12月。主观评估结果:根据三位整形外科副高职称以上医师判断,患者术后上唇塌陷貌明显改善。1例患者术后出现上唇切口感染,经积极换药及对症处理后伤口延期愈合,余21例患者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未发现感染、裂开、脂肪液化等并发症,未发现切口形成增生性瘢痕。随访期间患者上唇软组织形态保持良好,未发现明显的软骨移位、吸收、外露及胸廓畸形等情况。1例患者于术后6月随访出现动态表情时软骨凸显,与患者沟通后经手术处理好转,余患者随访期间未出现明显的软骨凸显。客观评估结果:术后6月随访时测得18例患者供区切口瘢痕宽约2mm~4mm,平均2.69mm;上唇切口瘢痕宽约1mm~2mm,平均1.19mm。切口周围皮肤均无明显红肿及破溃,无明显瘙痒及疼痛,患者均表示能够接受瘢痕现状;22例患者术后3月软组织侧貌测量项目UL-E较术前明显减小,统计学均具有极显著差异(P<0.001);G-Sn-Pg’术前与术后3月比较统计学有极显著差异(P<0.001);Cm-Sn-UL术前与术后3月比较统计学有极显著差异(P=0.008)。患者软组织侧貌测量项目Cm-Sn-UL、UL-E、G-Sn-Pg’术后3月与术后6月、术后3月与术后12月测量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G-Sn-Pg’、Cm-Sn-UL术前测量数据与正常值比较统计学均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术后12月测量数据分别与正常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UL-E术前测量数据与正常值比较统计学有极显著差异(P<0.001),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术后12月测量数据分别与正常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结论:1.自体肋软骨移植术式可有效改善唇裂二期上唇塌陷畸形貌,使术后的上唇形态接近正常,长期随访结果较为安全及稳定,操作简易,值得临床推广;2.自体肋软骨移植术式较既往临床修复上唇塌陷畸形术式简便,且能在术中较方便地调整患者上唇弧弧度及唇弓、唇红的显露,为临床修复上唇塌陷畸形术式提供了新的思路;3.自体肋软骨移植术式适用于上颌骨及上唇软组织发育成熟且无明显错牙合畸形的上唇塌陷患者,对于上唇塌陷症状较重的患者,该术式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