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系分解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和养分循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埋袋取样法对小兴安岭地区主要森林群落类型蒙古栎次生林、白桦次生林和云臭冷杉红松林中的主要建群种蒙古栋(Quercusmongolica Fisch.exLedeb)、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和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 Maxim.)不同径级根系在不同土层的分解率和养分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树种均是分解初期重量保持率下降较快(0-64d),后期相对较慢(65-451d)。计算年分解系数k,结果表明:蒙古栎根系分解率均显著高于白桦和臭冷杉(P<0.05),蒙古栎根系分解率基本是随着根系径级增加而增加、随着土层增加而增加,白桦和臭冷杉根系分解率则基本上是随着根系径级增加而减少、随土层增加而减少,土层和根系径级对根系分解有显著影响(P<0.05)。在根系的分解过程中,蒙古栎、白桦、臭冷杉各径级根系在不同土层的分解过程中,C浓度大体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总体呈现先略有增加(0-123d),后保持基本不变(123-349d),最后上升(349-451d)的趋势;N浓度分解初期先呈迅速上升(0-123d),后保持平稳略有下降(123-451d)的趋势。采用土钻取样法对蒙古栎、白桦和臭冷杉在不同深度(0-10cm、10-20cm、20-30cm)的根系生物量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蒙古栎总根系生物量最高,是7.47t/hm2,显著高于白桦和臭冷杉(P<0.05),后二者总根系生物量相近,依次是5.80t/hm2、5.77t/hm2。3个树种均是细根生物量最高,说明细根在根系生物量中占有重要位置。3个树种总根系生物量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少,在0-20cm 土层中蒙古栎、白桦和臭冷杉根系分别为其总根系生物量的78.06%、69.01%和82.47%。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表明,根系生物量与土壤总有机C含量、全N含量、容重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pH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根系生物量随土壤总有机C和全N、容重降低,pH值越适中而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