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阂与通往和谐的桥梁——《印度之行》主题的揭示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37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篇论文主要研究英国作家福斯特约代表作《印度之行》的主题。福斯特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透过这些关系所折射出来的冲突、隔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福斯特小说的基本主题。他崇尚人的相互理解与真诚联系。《印度之行》的主题不仅仅在于揭示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隔阂,更主要的是探索消除隔阂,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途径。   论文的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福斯特的生平及作品。对于作者本人的了解及其人文环境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同时捕捉《印度之行》的创作灵感。这部作品有着极其错综复杂的情节和大阵容的人物塑造,所以简单回顾整个故事能进一步深化对小说每个细节的理解和领会。同时在第一章里还简要介绍了从不同角度出发的精彩评论,因为小说自出版以来一直是批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些观点包括宗教、种族、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这些对于对于深入研究这部作品是大有裨益的。   然后在第二章作者转向后殖民主义中的某些重要术语和理论。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奠定了后殖民研究的基础。他认为东方主义能在现代两方对阿拉伯文化的描述中找到答案。阿拉伯人通常被定位成非理性、无信度、不诚实——更重要的——这是东方主义者观念中的原型重现。批判东方主义即推翻种族优秀论调、文化霸权和宗教偏见。萨义德的主张便是要擦掉东方与两方素来的雷池界限,焚烧低毁边缘文化的教旨教条。第二章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涉及了后殖民主义理论及相关的文学文本。   第二章分析文化隔阂。根据文化隔阂产生的原因,把其分为两类:宗教隔阂和种族隔阂。宗教隔阂论述三种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之间的隔阂及排斥。种族隔阂指英国殖民者和印度殖民地人民之间存在的不可逾越的鸿沟。   第四章论述了消除隔阂,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途径。第一种是小说作者所祟尚和呼吁的解决人类冲突和矛盾的方法——唯有联接;第二种途径是推翻殖民统治,它的代表人是阿齐兹。   《印度之行》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指明了民族与民族之间政治平等的重要性。尽管福斯特并没有提供一种最终解决人类对立、冲突、隔阂的永久性模式,但是他的态度并不悲观。他把希望寄托在了未来。他坚信人与人之间最终能建立美好和谐的关系。
其他文献
身份研究是华裔美国文学中一直颇受关注的主题。当去家离国的人们面对多种不同文化时,身份问题显得尤为复杂和严峻。在美国生活的华裔离散群体因其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对其处境感
图式理论认为,人头脑中的知识被组织起来,形成相关的模式,而这些模式则是由一个人以往的经验构成的。图式被理解为是背景知识在人记忆中储存和呈现的方式。它更象是已知信息
学位
在教师职业认同研究领域中,多数研究聚焦公办教育系统的在职教师。随着近几年课外辅导产业的兴起,关于辅导机构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亟待开展。本文采用质性个案研究方法,深入
《菊花》是斯坦贝克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内涵丰富,蕴含着深邃的思想。此小说女主人公伊莉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吸引了众多批评家的注意。   本论文试着通过分析文本,从
随着中外影视作品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被引入国内。国外的情景喜剧,尤其是美国的情景喜剧更是为大众所接受和喜爱。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国内对于情景喜剧的配音翻译
19世纪末的美国久静思动,暗涛汹涌。女性作家们为争取平等权利与地位而奋起抗争,凯特·肖班是当时女性作家中呼唤平等自由的典型代表。她的作品展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叙事视角
论文主要从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等理论出发,对于《螺丝在拧紧》中年轻家庭女教师所见到前男仆(Mr.(quint)和前任女教师(biss Jassel)到底是真实存在还是她的臆想进行深入分析。
学位
语言模糊性一直是语言学界致力研究的课题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很多研究者仅仅集中在基本的模糊理论研究上。有的从语义学、认知学的角度对其展开研究;也有的从修辞角度展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