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成,当代哲学的最强音。关注生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基本理念,课程实施的生成性本质以及生成性课程实施的现实遭遇促使我们进行生成性课程实施研究。因此,明确生成性课程实施内涵和特征,探究生成性课程的实施理论基础、实施原则、实施模式和实施路径就显得尤为紧迫。本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理论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对生成性课程实施的若干理论及其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生成性课程实施是一个开放、复杂、多维的概念系统,它是教师和学生基于个体知识背景结合教育教学情境创生新课程的过程。它以师生个体生命的完满为出发点,其根本目的在于激活师生的内在创造性与发展性,提升个体生命质量。生成性课程实施除具有预定性课程实施的预设性、目标性、规律性等基本特征之外,还有参与性、境遇性、互动性、创造性和多元性。本研究从生成哲学、过程哲学、后现代主义知识观、诠释学的意义重建理论以及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等哲学视角,综合透视生成性课程实施的理论基础;从哲学的角度出发,促成学习者生成具有新的意义的教材文本,进而达成学习者个体生命的不断完满。在此基础上,解读了生成性课程实施的原则:最优化原则、整体性原则、弹性化原则、开放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在介绍了麦克尼尔对课程实施模式的研究后,本研究基于生成性课程实施的内在属性和师生生命个体的未尽性,创造性地提出了差异化模式是生成性课程实施的应然状态:差异化模式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始终积极面对存在的不同,赋予师生足够的创造空间,允许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境况作出适当调整,从而有机地融入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不可预知因素,促进新课改要求下学校的制度重建和文化再生,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生成性课程实施差异化模式的实践特征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的背景差异、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学校之间的校本差异和课堂教学的实践差异等。生成性课程实施的路径研究是生成性课程实施理论研究的最终落脚点。本研究通过案例解读分析了生成性课程实施的路径:内化生成性课程设计理念、弘扬多元化教材解读主体、运用对话式课堂教学模式和捕捉开放性课堂教学机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