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败斗争和廉政建设的不断深化,对腐败问题的治理已经成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法治中国”的重要途径。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腐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然而,以村官为代表的“小官贪腐”仍呈愈演愈烈趋势。2015年7月,中纪委监察部网站曝光的131起案例中,超过一半是村官腐败。村官是扎根在我国农村基层的一个特殊“官员”群体,他们“官”虽不大,却是农村社会的组织基础,掌管着农村社会大大小小的村务和政务。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持续加大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广大农村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各种资源被广泛开发和利用。作为新农村建设直接组织者、领导者和指挥者,村官在协助乡镇政府从事基层事务管理活动时,手中掌握的资源和权力也与日俱增。然而,受传统封建腐朽思想观念以及相关监督制约制度缺乏的影响,在利益诱惑面前,一部分本该是农民“公仆”、农村经济发展“领头人”的村官,蜕变成为农民身上的“寄生虫”,频繁制造数以十万、百万、甚至千万涉案资金的贪腐大案。作为最贴近农民群众的执政力量,村官腐败行为直接关系到九亿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农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轻则打击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重则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从而破坏和谐稳定的社会大局。当前,村官腐败已经成为一种最具离心力的腐败形式。探究其内在生成机理,寻找有效的村官腐败防治对策,已经成为推动农村基层乃至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中之重。为了探析村官腐败生成的内在机理,寻求有效的村官腐败防治对策,本文从权力制约角度出发,围绕村官腐败这一热点社会问题,以全国范围内近几年来发生的典型村官腐败案件为例,在收集整理大量村官腐败相关文献资料和深入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综述、实证研究、案件指标分析等方法展开分析与论述。本文由绪论和四个主体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简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归纳与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腐败以及村官腐败相关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做出简要评述。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除此之外,还对文中相关概念进行简要界定。第二章,本部分内容主要对权力制约理论以及权力制约与权力腐败之间存在何种关系进行阐释。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即权力制约理论,为下文村域权力制约方式的选择及相关实证分析做好铺垫。其次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权力制约与权力腐败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并得出制约缺失是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权力制约机制的核心目标是防止腐败以及防控权力腐败的根本途径是权力制约三个结论。第三章,本部分内容在前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的现实状况,归纳出村庄内部能够对村官权力形成制约的四种具体权力制约渠道与方式,它们分别是村民代表会议制约、村务监督委员会制约、村两委相互制约以及村民制约,并从制度设计、定位以及制约效能等方面对这四种权力制约渠道作简要分析。第四章,本部分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文献回顾,设计了权力制约视角下村官腐败生成机理的理论框架、研究假设以及案件指标分析体系,运用案件指标分析方法,对近五年发生的96个典型村官腐败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文中提出的假设。第五章,本部分内容简要概括了实证研究所得到的结论,认为村民代表会议制约村官无力、村务监督委员会制约村官不力、村两委制约困难、村民制约村官乏力是权力制约视角下村官腐败生成的主要影响机理。根据这些结论,提出应从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明确村两委关系、提高村民监督村官的参与度四个方面防治村官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