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山苗族对喀斯特山区的生态适应——以研究麻山地区的工具形制与效能为例

来源 :吉首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6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前的民族学田野调查,对调查区域内带有民族特点的生产生活工具,虽有所关注,但研究的目标仅止于进化起始与其发展阶段对文化的适应,对工具自身所属环境的适应研究相对缺失。特别是对工具的观察和比较分析上,缺少深度,较少关注环境因素在工具上的反应。这在研究文化对所属的生态环境做出的适应时,缺少了一份实物资料,显得稍有不足。对这样的缺失,显然有必要对田野中出现的生产生活工具展开深入研究,特别是通过工具的对比分析折射出文化对生态适应的结果。借助考古学的标型理论与方法,以此深化对工具所货载的文化信息的认识,力争能通过工具的对比研究,折射出文化适应的成果。斯图尔德在文化变迁论中提出了三个动因:即特殊历史过程,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和文化传播,在做田野调查时,不仅要争取获得更为全面的访谈材料,还要力求资料来源的准确性。工具是一个固定的资料形式,不会受到访谈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将工具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三个优势,一、工具是不容作假的;二、工具是禁得起反复比较的,是切实的证据;三、工具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工具的出现,不会是突然的,肯定是与该民族所属环境紧密联系的。运用考古标型学的原理来对田野调查中获取的实物资料进行研究,将工具的组合性质、效能、损耗与该地区的民俗习惯,生态环境及民族的族际关系进行复核比较,不仅能更好得揭示对文化对生态的适应,还能为生态人类学的理论研究开拓一个全新的资料获取空间。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尤其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这里的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传统的生产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食物及饮食风俗也在不知
具有“朝阳产业”之称的文化产业,在世界产业发展中已占据一席之地。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凝聚民族创造力,保护和发扬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他产业所
学位
男娶女嫁、婚后从夫居的习惯依然是中国农村最流行的婚姻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大多数女人必然面临的处境是:因结婚而经历生活空间、身体和劳动以及归属的转换。女人终其一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