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前的民族学田野调查,对调查区域内带有民族特点的生产生活工具,虽有所关注,但研究的目标仅止于进化起始与其发展阶段对文化的适应,对工具自身所属环境的适应研究相对缺失。特别是对工具的观察和比较分析上,缺少深度,较少关注环境因素在工具上的反应。这在研究文化对所属的生态环境做出的适应时,缺少了一份实物资料,显得稍有不足。对这样的缺失,显然有必要对田野中出现的生产生活工具展开深入研究,特别是通过工具的对比分析折射出文化对生态适应的结果。借助考古学的标型理论与方法,以此深化对工具所货载的文化信息的认识,力争能通过工具的对比研究,折射出文化适应的成果。斯图尔德在文化变迁论中提出了三个动因:即特殊历史过程,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和文化传播,在做田野调查时,不仅要争取获得更为全面的访谈材料,还要力求资料来源的准确性。工具是一个固定的资料形式,不会受到访谈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将工具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三个优势,一、工具是不容作假的;二、工具是禁得起反复比较的,是切实的证据;三、工具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工具的出现,不会是突然的,肯定是与该民族所属环境紧密联系的。运用考古标型学的原理来对田野调查中获取的实物资料进行研究,将工具的组合性质、效能、损耗与该地区的民俗习惯,生态环境及民族的族际关系进行复核比较,不仅能更好得揭示对文化对生态的适应,还能为生态人类学的理论研究开拓一个全新的资料获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