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信号传导通路关键节点基因的多态性与西酞普兰抗抑郁疗效及副反应的关联性。方法:按照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中国汉族重性抑郁障碍患者78例,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应用西酞普兰进行6周的抗抑郁治疗,以17项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抗抑郁治疗疗效及副反应的情况。以6周末HAMD总分是否≤7分为治愈和未治愈组;以治疗前后HAMD减分率是否≥50%分为有效和无效组。聚合酶链反应(PCR)和直接测序来检测PKB、GSK3-β、PRKCG及BDNF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基因型频数分布比较用χ2检验;各随访期HAMD总分与各基因型间关联分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基因型间副反应发生情况的关联分析用χ2检验。结果:1. 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HWE)检验本研究共检测PKB、GSK3-β、PRKCG及BDNF四个基因的7个SNPs即PKBrs2494746、rs2494738及rs3001371, GSK3-βrs6782799, PRKCG rs3745406, BDNF rs6265及rs7124442。PKB rs2494738基因型分布不符合HWE(P<0.05),在进一步分析中将其剔除,其余6个SNPs基因型分布在总样本中均符合HWE(P>0.05),样本具有群体代表性。2.一般人口学资料分析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在治愈组与未治愈组,有效组与无效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样本具有可比性。3.临床疗效及副反应总评价78例患者中西酞普兰治疗有效64例,无效14例,有效率82.05%;治愈56例,未愈22例,治愈率71.79%。副反应主要表现为消化及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多数为轻度,少数为中度,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其中口干41例(52.6%),便秘25例(32.1%),头昏头晕16例(20.5%),出汗14例(18.0%),性欲下降12例(15.4%),恶心呕吐11例(14.1%),视力模糊10例(12.8%),食欲减退及厌食9例(11.5%),鼻塞2例(2.6%),性高潮延迟1例(1.3%)。4.SNPs与疗效的关联分析4.1治愈组与未治愈组SNPs基因型分布比较:治愈组与未治愈组BDNF rs7124442基因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P=0.020,χ2=5.422),即不含等位基因C(TT基因型)患者的个体治愈率高于含有等位基因C(CC+CT基因型)的个体(OR值=4.76),余SNPs无统计学意义(P>0.05)。4.2有效组与无效组SNPs基因型分布比较: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SNPs基因型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各SNPs基因型组间各随访期HAMD,总分的比较:未发现各基因SNPs基因型对治疗后1、2、4、6周HAMD总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5.SNPs与副反应的关联分析PKB rs2494746基因型与是否发生便秘有关联(P=0.042,χ2=4.416),即GG基因型患者比CC+CG基因型患者在用西酞普兰抗抑郁治疗后更易发生便秘(OR值=2.74)。PRKCG rs3745406基因型与是否出现恶心呕吐有关联(校正P=0.029,χ2=4.779),即GG基因型患者比AA+AG基因型患者在用西酞普兰抗抑郁治疗后更易出现恶心呕吐(OR值=5.45)。余SNPs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BDNF基因rs7124442位点等位基因C可能是中国汉族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西酞普兰抗抑郁疗效的预测因子。2、PKBrs2494746基因型可能与是否发生便秘副反应有关联,PRKCG rs3745406基因型可能与是否出现恶心呕吐副反应有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