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对象的价值研究,第二部分是研究对象的保护方法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我国在解放以后,为配合工业发展而大规模兴建的工人住宅区。这种规模庞大、配套设施齐全的工人住宅区在我国数量众多,但它们其中大部分的现状与前景均令人堪忧。在本世纪初我国紧跟国际步伐开始了对工业遗产的保护研究,随后工人住宅区作为工业遗产的一部分慢慢进入到研究者的视野中。笔者以工业遗产的保护研究为背景,首先叙述了在学术领域内,工人住宅保护研究的现状、论述了工人住宅区建设、使用的历史及其社会背景,并综合以上信息,展开了关于工人住宅区与工业遗产的关系研究,认为我国解放后建设的工人住宅区是构成新中国工业遗产完整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物质方面、在非物质方面、实现了工业遗产的完整性。肯定了工人住宅区在工业遗产中的多种价值,以及不同城市中工人住宅区所具有的独特性。这些最终说明了工人住宅区的保护工作具有科学性、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指出在对它们的保护更新工作中,应该对保留遗产完整性给予足够的重视。随后笔者记录了在我国北方四个城市的工人住宅区的调查研究。展示了它们建设年代与背景的近似,而保存状况与未来前景却截然不同。根据调研结果,分析了影响工人住宅区保护的因素,总结了工人住宅区所遇到的不同实际问题,并且在提出解决策略后,将工人住宅区的情况分为两类,既单体建筑较优秀的建筑遗存和大量存在的,单体价值不高的居住区。分别针对这两类,给予不同的保护方法,前者强调记忆,重视其物质的保存,后者面向未来,重视社会文化价值与住宅区风貌的传承。最后笔者在结论中再次强调:针对工人住宅的保护研究,应重视其在不同城市背景下的特殊性,使用各种方法保留工人住宅区中的物质、非物质遗产,构建其展示平台进行传承与弘扬;并在改造更新中采取更为灵活的、多方参与的、顺应住宅自身特征并满足社会需求的策略与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