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动物乌龟和福寿螺细胞培养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418854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添加20%小牛血清的M199培养基,对乌龟(Chinemys reevsii Gray)心组织细胞进行了体外培养。结果显示:迁出的细胞从形态上划分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为悬浮的血细胞、贴壁的上皮样细胞和贴壁的成纤维样细胞。接种后最先迁出的为血细胞,培养至第3 d,迁出上皮样细胞和成纤维样细胞,第14 d,形成了分别由上皮样细胞和成纤维样细胞构成的大片细胞群。研究结果表明培养过程中培养细胞在形态上可发生改变,同一组织可形成形态上完全不同的培养细胞,同一细胞群也可形成形态完全不同的培养细胞。原代培养后期出现了大量细胞增殖活动及部分细胞丧失了接触抑制现象,表明原代培养的心细胞已逐步实现转化,形成了具有增殖能力的细胞群。 采用改良的M199培养基,对福寿螺(Ampullaria gigas Spix)足组织和外套膜组织细胞进行了体外培养。结果显示:接种6 h后,细胞开始从组织块中迁出,培养至第3 d,迁出细胞在组织块周围形成生长晕,第21~28 d,细胞覆盖大部分培养瓶底壁。足组织和外套膜组织细胞分别被传至8代和9代。足组织和外套膜组织细胞在原代培养物中主要有两类,一为上皮样小细胞,形态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直径7~15μm;另一类为上皮样中型和大型细胞,形态椭圆形或多边形,直径15~30 μm。上皮样小细胞数量多,增殖速度较快,在原代和传代培养的中后期皆可形成细胞单层。外套膜组织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能力高于足组织细胞,其贴壁性也好于足组织细胞,Hoechst荧光染色显示外套膜组织细胞的凋亡指数明显低于足组织细胞。研究结果表明,贝类外套膜组织有潜力成为建立连续细胞系的组织来源。
其他文献
海洋经济鱼类具有水平和垂直移动的生活习性、并且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其空间分布复杂且随时间(年、月、旬等)发生变动。传统的渔业资源空间分布研究均基于某一空间尺度(网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是滋补和药用的精品,20世纪90年代末在我国的山东和辽宁两省掀起了刺参人工养殖的热潮,刺参已成为推动我国北方沿海养殖业发展的新兴养殖品种。
在为期60天的瓦氏黄颡鱼生长实验中,每天定使用四种不同形式超声波对鱼体进行辐照。实验结果表明:每天受频率23KHz,声强400mW/cm。的连续3分钟的超声波辐射的鱼体平均体重增长最
本论文首先运用RACE方法克隆得到了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垂体糖蛋白激素α亚基(PGPHα)cDNA全长,并对其序列进行了分析。然后运用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的方法
近年来,江苏省养殖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Cyprinuscarpio♂)不断发生大规模的死亡,给养殖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尽快查清引起异育银鲫发病的原因,找到防
对生活在极端寒冷下的鱼类而言,如何避免受到寒冷环境的伤害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南极Notothenioids鱼类之所以能在南极极端寒冷的环境下生存,并成为南极海域主要的鱼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