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休闲、消费、社会交往、交通出行以及社会文化领域内,转变为多元化和现代化。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我国城市滨水区的生态环境质量逐渐恶化,尤其是水域水质,已经下降至生态危机的“临界点”。根据发展趋势,城市滨水区会变迁为综合性的社会生活场所,主要起到生活休闲集散和改善城市环境的功能。当前,在以城镇化为背景的建设高峰时期,我国进行了大量的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建设,我们应改变功能开发策略以适应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变化。
本文在分析社会生活和城市生态环境变化的基础上,提出当前城市滨水区进行功能开发所需要遵守的原则:适应社会生活需求的游憩性、多样性、全时性、可达性、公共性、整体性原则;适应社会生态环境需求的维护景观生态格局完整性和整体性、加强城市与水体间的空气流通、减轻洪水灾害影响、促进水体净化原则。
根据这些原则,提出了实施开发强度规划、强化蓝道一绿楔系统、构建滨水开放空间与社会生活设施耦合的半网络的功能开发的设计方法。开发强度规划是滨水区功能开发的首要步骤:依据生态敏感度的不同确定消极利用、积极开发、高度积极开发的三级开发强度。在消极利用地段主要开发生态游憩类的活动,在积极开发地段通过蓝道一绿楔系统开展低密度商业开发和人工游憩类活动,在高度积极开发地段主要开展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商业、文化、游憩等类别的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