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区功能开发与设计方法研究——以武汉江夏经济开发区为例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kguo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休闲、消费、社会交往、交通出行以及社会文化领域内,转变为多元化和现代化。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我国城市滨水区的生态环境质量逐渐恶化,尤其是水域水质,已经下降至生态危机的“临界点”。根据发展趋势,城市滨水区会变迁为综合性的社会生活场所,主要起到生活休闲集散和改善城市环境的功能。当前,在以城镇化为背景的建设高峰时期,我国进行了大量的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建设,我们应改变功能开发策略以适应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变化。 本文在分析社会生活和城市生态环境变化的基础上,提出当前城市滨水区进行功能开发所需要遵守的原则:适应社会生活需求的游憩性、多样性、全时性、可达性、公共性、整体性原则;适应社会生态环境需求的维护景观生态格局完整性和整体性、加强城市与水体间的空气流通、减轻洪水灾害影响、促进水体净化原则。 根据这些原则,提出了实施开发强度规划、强化蓝道一绿楔系统、构建滨水开放空间与社会生活设施耦合的半网络的功能开发的设计方法。开发强度规划是滨水区功能开发的首要步骤:依据生态敏感度的不同确定消极利用、积极开发、高度积极开发的三级开发强度。在消极利用地段主要开发生态游憩类的活动,在积极开发地段通过蓝道一绿楔系统开展低密度商业开发和人工游憩类活动,在高度积极开发地段主要开展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商业、文化、游憩等类别的设施。
其他文献
数学史的研究表明,古代中国缺少现代意义上的角度概念。然而,传统营造技艺中,关于一般角的定位问题无法回避。论文通过对古代中国技术与数学的考证,归纳了传统营造技艺中涉及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变革,产业结构面临着调整,在城市和区域空间重构中,工业遗产地问题日渐突出。后工业时代的背景下,曾经满目疮痍的工业遗产地被改造、再利用。工业遗产地
论文重点研究景观设计中生境营造的理论和方法。系统的疏理了景观设计作为社会、艺术和生态统一体的特征,以及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角色,分析总结了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研究进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一大弊病,地铁作为新一代的解决城市交通压力的有效交通工具,开始逐渐登上城市历史的舞台。地铁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发展迅速,扩张迅猛,城市内部更新的速度也加快,这个过程中,城市郊区土地和城市内部棚户区等土地被征用或者整改,而原居民一般大多被安置在拆迁安置小区内,安置
城市开放空间是在人工生态系统占主导的城市区域之中实现生态环境目标的重要空间载体,并且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及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而不断受到重视。在城市规模上的开放空间
安阳老城区作为我国为数不多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城区,基本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道路结构和整体布局,古建筑、古街道、古店铺、传统民宅、名木古树、河道坑塘等物质遗产和大量亟待
学位
近年来,地下商业街的开发建设在国内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地铁建设的蓬勃展开,市民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演变,使得地下商业街所扮演的城市角色越来越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人类步入了信息化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一切变得与信息密不可分,信息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办公自动化、管理自动化以及“智慧建筑”等概念都
农村住宅建设量大、面广,多年来其建设呈持续发展势态。尤其是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农村住宅建设的数量迅速提高,2005年末山东省农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现已达到29.64m2。虽然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