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自然属性之一,它同精确性一样,是言语交际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如果没有模糊性,言语交际就无法顺利进行。模糊限制语作为模糊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遍存在于各类语言现象之中。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语言学家Lakoff首次提出这一概念。随着这一理论的发展,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模糊限制语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中国学者伍铁平教授于70年代末首次将这一理论介绍到中国。此后,关于模糊限制语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各个领域。然而,对于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国情咨文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并不多见,对其所实现的人际功能的分析更是凤毛麟角。 本文以中美两国2011至2015的10篇政府工作报告为研究对象,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根据美国学者E.F.Prince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方法,将出现在两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模糊限制语分为两类,即:变动型模糊限制语(approximators)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shields)。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出现在语料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分析,探讨其实现的人际功能。 通过一系列的定性与定量研究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模糊限制语广泛应用于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国情咨文中,平均所占比例分别是19.56‰和37.51‰。并且,在两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均高于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2)模糊限制语在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国情咨文中的使用,实现了相似的人际功能,如:缓和语气、避免绝对,增强准确性与可信度,增强说服力,得体,增强号召力,减轻责任,增强权威性与客观性等。 (3)不同类型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大相径庭。在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程度变动语的使用最多,而美国国情咨文中范围变动语的使用最多。两国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了差异的产生。 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同时也能帮助英语学习者学会合理使用模糊限制语来达到交流目的,增强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