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还是不诠释?——诠释之谜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cao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文学形式诞生以来人类似乎就一直为文学作品的诠释问题而困扰。文学批评家们更是坚持不懈地努力,试图探寻文学批评的规律和规则,阐明文学作品的诠释方法问题。但正当我们在各种诠释理论、文学批评理论间游移徘徊之时我们却忽略了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本该具有的艺术和审美价值。本论文对所收集到的33位在读研究生对克尔恺郭尔一篇哲学寓言展开的种种解读文本的分析就证明了这一点:透过对寓言的解读、诠释,读者看到了个人或人类的存在;同时却又完全破坏了寓言本身的美感。论文阐述了文学语言的特点、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特点,批判了“内容说”,并区分诠释的两种状态:一为研究文学文本的运行机制;二为理解欣赏文学作品并利用文学追问存在。正如实验数据所显示,人们似乎过分地追求对文本的运用而忽视文学的美学价值。诚然,文学理论家的诠释,即对文学文本运行机制的研究,对于文学研究这门学科的发展有其存在的必要。但针对普通读者,作者大胆提出“不诠释”的策略——用心而不是用脑去感受文学、触摸文学之美——旨在呼吁保存文学作品本有的艺术美感。这一结论看似偏激,文中论证也难免还有不足之处,恳请学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其他文献
一般说来,幽默作品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和语言艺术的完美结合和体现。西方民族,尤其是说英语的英国人和美国人,被公认为是最擅长使用幽默语言的民族。由于幽默作品的产生不能脱离于
旅游时代发展的需求和旅游翻译质量良莠不齐的现状,都亟需对旅游材料外宣翻译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功能翻译理论将翻译置于文本之上更加宏大的文化语境进行研究,其核心元素诸如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公司经理们不得不经常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这个文化背景不仅包括语言,它意味着一个完全不同的感觉、思考和行为方式,也包括冲突的解决方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