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解析建模及其参数敏感性分析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un87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充分理解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内部的反应传输机理对提高电池运行性能和寿命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建立了一个一维非等温两相流解析模型,模型考虑了液态水的界面阶跃现象,提出了一种新的方式求解气液态水的相变过程,并提出一个耦合因子将气液态水传输方程进行了耦合求解。模型经过了严格的实验验证,仿真结果和实验数据吻合。基于该一维模型,本文研究了不同电流密度、微孔层接触角和不同操作条件对电池性能、内部水分布和温度分布的影响,提出了更好的电池运行方案。结果表明:增大微孔层接触角促进阴极液态水反扩散到阳极,一定程度上缓解阳极变干,但过大的接触角可能导致阴极水淹加剧;电池运行的操作温度在80~?C左右最佳,且进气压力在2个大气压左右最宜;在保证阳极进气足量情况下,适当提高阴极进气化学计量比有助于提高电池性能;通过采取“阳极充分加湿、阴极低加湿”的进气加湿方案可以有效改善电池性能,提高电池使用寿命。本文针对传统模型验证方法的可靠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模型中大量的经验参数将影响模型的可靠度和可信度,有必要对模型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基于蒙特卡罗随机试验,采用了基本效应法(EE法)对22个经验参数进行了定量的全局敏感性分析,得到了各参数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敏感性指标及其变化情况,并将这些参数分为高敏感、较敏感和不敏感参数。综合考虑各敏感性指标,研究分析了各参数对性能影响的单调性、鲁棒性和作用好坏。此外,研究采用了Kolmogorov-Smirnov(KS)检验对模型结果的稳定性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即使模拟出的电池性能相同,电池性能的鲁棒性也可能不同,应结合变工况实验结果对模型进行验证。本文考虑了流道内反应气体浓度分布及外部对流换热,将一维解析模型拓展为准二维模型。研究比较了顺逆流两种进气模式下电池内部的反应气浓度、相对湿度和温度分布等特征,分析讨论了不同阴极进气化学计量比下两种进气模式的电流密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逆流进气的电流密度、内部湿度和温度分布更均匀,顺流模式下的电流密度分布规律和Wa数有关。
其他文献
葡萄糖阻遏(Glucose repression)是微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酵母菌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获得了优先利用高效碳源的机制,使它们拥有了适应环境条件变化的竞争优势。而从发酵工业
第一章首先简介了倍半萜天然产物的种类和来源,而后着重论述了倍半萜asteriscanolide的分离、生物活性以及一些课题组对其开展的合成研究。目前已报道的asteriscanolide合成
凹凸棒石黏土(ATP)是富含镁的含水铝硅酸盐层链状黏土矿物,具有特殊的棒状晶体结构,由于ATP的链层晶体结构,因此ATP有许多独特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吸附性、吸水性、脱色性、
由于能源需求的增加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和二氧化碳捕集、储存和利用(CCU)技术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难的问题使得能源储存成为研究热点
生物质特别是秸秆类燃料通常含K和Cl较多,燃烧过程时易释放到烟气中而较多地转化成碱金属氯化物和硫酸盐气体,在烟气冷却过程中形成亚微米颗粒,引起电厂锅炉受热面积灰及腐蚀和颗粒物排放等问题。因此,合理描述生物质燃烧烟气中含K成分转化生成亚微米颗粒的过程和行为对于预测和防止积灰及腐蚀、评价除尘系统性能和颗粒物排放特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生物质燃烧烟气中含K成分生成亚微米颗粒的过程和行为,本论文采用数学模型
贵金属纳米材料具有许多不同于宏观材料的物理及化学性质,在传感器、电子器件、生物医疗、光学、纳米催化等方面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金属表面的自由电子在外界电磁场作用
当今的火箭武器拥有高毁伤,高机动的特点,并且能够满足战场上多元打击的要求。定向器是火箭发射系统中能直接与火箭弹相联系的构件,主要对火箭弹起到支承保护、储存运输和发
超声冲击加工(Ultrasonic impact peening,UIP)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冷表面处理技术,普遍应用于提高焊接金属零件的疲劳寿命,降低残余应力。利用高能冲击头对工件表面的高频冲击
叶酸,化学名为蝶酰单谷氨酸,是维生素B9的水溶性形态。叶酸是参与几乎所有生物代谢的必须微量元素,因为在物质的合成和代谢中起关键作用,所以人无法离开叶酸而生存。由于脊椎
硬脆材料由于具有硬度高、脆性大、断裂韧性低的固有特性,成为典型的难加工材料。传统加工硬脆材料的工艺方法需要多道工序,加工效率低、刀具磨损快、发热严重等问题使硬脆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