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创新常常被作为组织存活的关键。知识经济时代,在团队创新中基于知识的创新占有很重要的分量。在众多影响团队知识创新的外部影响因素中,团队领导行为常常被看成重要的情境变量,领导力与团队创新绩效的关系的探讨受到普遍关注。然而,随着信息越来越公开,市场越来越透明,领导者个体知识暴露出了诸多的局限性,以前“暴力式、专制式”的领导方式日渐失去了实施的土壤,谦卑型领导风格在理论界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常常被作为组织存活的关键。知识经济时代,在团队创新中基于知识的创新占有很重要的分量。在众多影响团队知识创新的外部影响因素中,团队领导行为常常被看成重要的情境变量,领导力与团队创新绩效的关系的探讨受到普遍关注。然而,随着信息越来越公开,市场越来越透明,领导者个体知识暴露出了诸多的局限性,以前“暴力式、专制式”的领导方式日渐失去了实施的土壤,谦卑型领导风格在理论界和实践界都受到了广泛的推崇,被认为是更适合知识驱动的经济环境。已有研究中探讨了谦卑领导与团队任务绩效的关系,但对于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不足,特别是缺乏对团队层面作用过程的讨论,且研究机制多以静态心理机制为主,缺乏对团队创新中动态过程的把握,也缺少对团队知识、团队学习等重要变量的系统性研究。本文从社会互动和意义建构理论视角出发,旨在探讨谦卑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及其内在作用机理,根据知识互动关系视角构建了“外部获取-内部分享”的双作用路径模型,并探索了组织目标清晰性在这一作用过程中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完善谦卑领导理论的同时,为知识经济时代团队创新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实践路径。本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及创新点如下:(1)研究方法的创新:采用扎根理论从团队层面构建了谦卑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动态影响过程的理论分析框架。以往基于静态机制谦卑型领导和团队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均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通过提出假设建构理论模型,强调团队内部对存量知识的扩散。本文旨在挖掘谦卑领导和团队成员创新的行动过程,把握知识的从获取到利用的动态变化,为了摆脱半路叙事的研究范式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从质的层面寻找关键变量和变量间的相互逻辑,关注团队内部知识增量的产生过程。通过理论抽样对访谈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抽取36个概念,进一步聚焦了清晰自我意识、欣赏下属、可教性上率身垂范等13个更为抽象的范畴;通过主轴编码形成以“互动”为核心的谦卑领导行为和团队创新绩效主范畴之间的有机逻辑关系;通过选择性编码,形成以“谦卑领导通过影响团队表层知识互动从而促进团队深层学习互动的链式影响路径”这一核心结构来统摄谦卑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2)作用路径的创新:根据知识互动关系过程的视角提出了“外部获取-内部分享”的双作用路径。以往关于谦卑型领导和团队创新绩效二者关系的研究多聚焦于社会认知和信息加工理论视角,强调通过塑造团队内在稳定的心理状态获得意义,没有考虑意义在关系中被创造。与这些研究视角不同,社会互动和社会意义建构都强调意义的非在体化,主张以“关系”取代“个体”作为意义产生的根源,强调意义是在社会活动中被创造,其潜能要通过互动实现。本文基于社会互动和意义建构理论视角对二者关系中团队知识生产过程和生成机制进行推演,解释了知识互动对于知识发展的潜能,将“心理过程”转化为“互动关系过程”,构建了“外部获取-内部分享”的谦卑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影响的双作用路径,并以来自64个团队、共计308名员工与其直接上级进行问卷调查的配对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最终结果表明,谦卑领导对团队知识获取和团队知识分享两种不同的团队知识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团队知识获取/团队知识分享和团队学习行为的双链式中介在谦卑领导与团队创新绩效之间具有显著传导作用。本研究丰富了对于谦卑型领导与团队创新绩效之间作用机制的认知,揭示了从知识分享的表层互动到团队学习深层互动的内在联系,而这一内在联系恰恰是知识存量向知识增量的跃升过程。(3)边界条件的创新:根据社会构建理论提出并验证了组织目标清晰性在谦卑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影响路径中的边界作用。已有文献中没有充分考虑谦卑领导在团队创新实施过程中的边界条件,这可能缺乏对互动视角的探讨有关,本文基于社会意义建构理论(组织愿景与目标,不是由个人建立,而是被参与对话的所有成员共享),得出了组织目标清晰性在谦卑领导-团队知识分享-团队学习行为-团队创新绩效影响路径中的调节效应,揭示了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团队成员,借助对目标的参与都会形成更清晰的目标,而受到目标驱动会产生更高意愿的知识分享和更高质量的团队学习行为,而这些行为的产生为发展共同意识和创新赋予了更高的合理性。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对于谦卑领导与团队创新所存在的边界条件的认知,对团队意义建构有一定启发性。
其他文献
硕士学位论文(专业学位)微皱效果提花织物设计方法与产品研发DesignMethodandProductDevelopmentofJacquardFabricwithMicro-pleatedEffect作者:何恬颖类别(领域):纺织工程领域指导教师:祝成炎林平丁圆圆所在学院:纺织科学与工学
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国家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原动力。企业作为国家创新的主体,其创新能力是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因而创新对促进国家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企业研发创新活动需要高投入且周期长,需要大量充足的现金流作为保障,因此不仅需要企业通过内部筹资、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的手段来解决资金问题,而且也需要政府采取一定的税收激励政策来支持企业进行研发创新活动。本文首先系统
该文四章节.第一章节反向假冒的概述,论述反向假冒的走义、与相关概念的区别、特征及其分类,是探讨商标反向假冒的基础;第二章节规制反向假冒必要性的法理学分析,是以下部分讨论的前提;论文第三章节回顾美国、中国反向假冒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从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商标法立法目的、保护对象、保护客体的不同比较反向假冒两种定性方式的科学性;第四章节联系中国立法现状,评述新商标法第五十二条(四)的科学性,对中国商标反向假
论文分析现有国际、国内对数据库保护的现状,提出从数据库的劳动构成和性质出发,合理认定数据库的产权性质和产权归属,采取相应的法律保护途径.通过对数据库信息采集过程的分析,财产法理论分析,知识产权法立法目的分析,提出数据库的保护应包含信息资源权和数据库权的保护,主张采取双层保护模式.文章论证了信息资源权和数据库权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分析了信息资源权的经济性和非著作权性、数据库权的知识产权性,及二者的内涵
该文在运用比较方法考察中国税收征管效率现状的基础上,比较深入地论述了影响税收征管效率的直接因素、间接因素和本质因素,并指出中国税收征管效率偏低应主要从税收的法治化程度上寻找原因.接着作者提出了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的若干对策与建议.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还针对入世对中国税制改革和税收征管将产生的深远影响,进一步阐述了完善税收征管、深化改革,提高征管效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此外,该文在写作过程中提出了一些理论见
该文行文近三万字,分别从四个方面对抢劫罪若干疑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第一部分,抢劫罪的概念及分类:文章在比较、分析中外理论界不同认识的基础上,对抢劫罪的概念进行了科学界定和分类.第二部分,抢劫罪的犯罪构成:文章根据犯罪构成理论,结合刑法第263条之规定,认为该罪的主要客体应是财产权利,并重点从六个方面对该罪的犯罪对象进行了深入剖析;该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采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行为
分类号:学校代码:10140密级:公开学号:4031830010i£¥AfLIAONINGUNIVERSITY硕士学位论文THESISFORMASTERDEGREE论文
司法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重要工具.司法工作人员是国家司法权的具体执行者,他们的活动直接关系到各项法律、法规是否正确、统一实施,关系到依法治国能否实现.徇私枉法罪是典型的司法工作人员渎职犯罪.但是,长期以来,无论在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对徇私枉法罪中的许多问题认识并不一致.尤其关于该罪的犯罪构成、认定和处罚等问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该文在吸收有关研究成
自保险制度产生伊始,保险诈骗与之便相伴而生,为了促进保险事业的发展,有力遏制保险诈骗犯罪,各国刑事立法都作了相关规定,但在立法方式、罪状规定模式、犯罪主体等方面不尽相同.在中国,保险诈骗罪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以非法获取保险金为目的,采取虚构保险标的、保险事故及事故原因、夸大损失程度或者制造保险事故的方法,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保险诈骗罪的客体是保险制度和保险公司的财产权;在客观方面表现
本文主要围绕证券内幕交易的民事责任问题展开了讨论。
首先,本文探讨了构建内幕交易民事责任制度的法理基础,认为其民法基础是平等原则和诚信原则。
其次,对内幕交易民事责任主体和载体进行了界定。
再次,本文重点分析了内幕交易民事责任的性质和归责原则。在性质上,认为内幕交易民事责任是一种侵权责任而不是违约责任,并论述了界定为侵权责任的意义;在归责原则上,提出了“二元主义”的体制选择,并根据对责任承担主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