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Tissot的时温补偿生烃理论模型,选取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7段黑褐色泥页岩(Ⅱ型湖相烃源岩)和四川盆地二叠系大隆组黑色硅质泥页岩(Ⅱ型海相烃源岩)作为实验样品,通过直压式生排烃热模拟系统,模拟岩石在同时受上覆地层压力、流体压力和热作用下的生烃和排烃过程,通过产物的定量分析、热成熟度标定和轻烃损失量的恢复,探讨中国中部盆地Ⅱ型有机质在不同热成熟阶段的生烃潜力和排烃效率,并用该方法尝试对实际地层的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Ⅱ型有机质的生排烃总体可分三个阶段,其中Ro为1.0%、1.3%为分段节点,总油气产率呈第一阶段快速上升、第二阶段稳定增长、第三阶段缓和持平趋势;排烃效率呈第一阶段缓慢增长、第二阶段快速增长和第三阶段趋于稳定趋势。排出油增长高峰期略滞后于生油增长高峰期。生油高峰期的排烃效率低于70%,属于中度排烃,在生油结束期(Ro>1.3%),排烃效率迅速达到80%以上。2)同一实验条件下,各类型样品的实验温度与实验Ro具有较统一的关系,恒温时间长短对成熟演化影响明显;实验室条件下,H/C原子比与温度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分组特征,它受控于有机质类型,与沉积相无关。Ⅰ、Ⅱ型有机质样品的所测Ro值高于地质自然演化剖面Ro值,用H/C原子比和地质自然演化剖面的H/C~Ro关系式来标定实验室的生烃进程是可行的,而且是更直接。3)随着实验温度和成熟度的增加,Ⅱ型有机质生烃产物中的轻烃含量逐渐升高,轻烃计量问题,是造成高效排烃等误识的原因之一。Ro在1.0%以前,轻烃含量较低,在总烃中的含量约为11%;Ro增大到1.3%以后,含量明显增加,鄂尔多斯盆地轻烃含量接近50%,四川盆地大隆组为57%以上。常规方法在产物计量过程中轻烃损失量之多,影响了对排烃效率、生烃潜力的评价认识。4)相同干酪根类型的泥页岩生排烃差异性不大,海相、陆相沉积环境对生排烃的影响不明显。鄂尔多斯盆地陆相沉积的延长组较四川盆地海相沉积的大隆组排烃效率偏低,但总生烃量很高,可能与烃源岩样品有机质丰度、岩石物性、生烃增压以及实验不可避免的随机误差等有关。5)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烃源岩生烃强度估算结果显示,目前油气分布的主体在姬源-环县、华池-塔尔湾两个地区,且分布范围较大,排烃效率不高;致密油和致密气的潜力分别为4×10~8t和1.4×10~8t,其中页岩油为2.5×10~8t;因有机质类型的差别,较威利斯顿盆地Bakken地区I型生油岩来说,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在厚度上具有优势,虽未能在致密油资源量上体现,但总体具有丰富致密油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