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财经报道得失实证分析——以新华社“财经专线”为例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zhou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经媒体的兴起是近年来中国媒介市场的重大变化。作为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也在2005年初开通了集中播发财经报道的财经专线。笔者参与了“财经专线”开播和供稿。不过,眼下对“财经专线”的系统研究还不多见。本文中对“财经专线”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当下新华社及国内其余主流媒体的财经报道作一宏观扫描与细化剖析。 首先,本文廓清了“财经新闻”的内涵与特点,阐述了当下财经新闻市场的竞争现状,指出:“内容供应已是新华社财经报道的关键”。其次,本文详细阐释了新华社从传统的“经济报道”到当今独立的财经报道的演变,并通过数据分析与具体报道案例比较,说明了“财经专线”的各个栏目的特色。第三,本文还分析了国家通讯社的身份限制给“财经专线”带来的在报道时效性、贴近性、剖析度、全局观、权威性及创新性等方面的不足。第四,文章还从读者定位、内容选择、报道手法等方面入手,并借鉴美国著名的财经报纸《华尔街日报》,探讨如何加强专业传媒财经报道的问题。另外,本文单列一章,特别考察了制约当下财经媒体发展的人才培养的问题。
其他文献
“民生新闻”,这是近年来电视新闻界越来越多地使用的一个全新的、响亮的名词。在电视采编领域,它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并在形成为一种思潮,成为一种电视新闻的全新实践。它所产生的
以往有关电视谈话节目的学术文章和专业论著,完全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本文的最大特色在于,紧密联系业界实际,从电视节目的本体出发来发现问题、阐明观点,极力避免学界坐而论道
迄今为止,人们对夏新的认识倾向于两种极端。一些人把它描述为创新的颠覆者,一些人则认定它是产业的投机者。因此,完整认识夏新品牌的发展历程就成为进行研究和总结夏新经验教训
本文对视频网站传播模式及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我国视频网站自诞生起就面临着层出不穷的挑战与难题。作为新媒体的产物,视频网站一直处于更新换代之中,面对困境各运营商积极应
大众传播媒介在中国的公共领域的作用一直处于不完备状态,老百姓在使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方面还有某些客观障碍或主观顾虑,一亿网民对互联网的使用则基本上排除了这类障碍
建国后,我国的党委机关报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中央、省、地市三级党报格局。其中,地市党报是报纸数量最多的一级,是党报格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
综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新闻评论为时代而著、而评、而歌,这是新闻评论应具有的使命,也是我国新闻媒体长此以来注重发挥的一个优势。 我国报纸历来具有政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