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异麦芽酮糖是蔗糖的同分异构体,由于其具有出色的加工特性和生理功能,因此被作为蔗糖的替代品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医药等诸多领域,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工业上大多采用蔗糖异构酶生物催化蔗糖的方式实现异麦芽酮糖的生产。不同来源的蔗糖异构酶具有不同的催化效果,但不可避免存在副产物多,热稳定性差的问题。因此,挖掘能够高效生产异麦芽酮糖的菌株并且对其进行分子改造以适应异麦芽酮糖的生产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鉴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异麦芽酮糖是蔗糖的同分异构体,由于其具有出色的加工特性和生理功能,因此被作为蔗糖的替代品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医药等诸多领域,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工业上大多采用蔗糖异构酶生物催化蔗糖的方式实现异麦芽酮糖的生产。不同来源的蔗糖异构酶具有不同的催化效果,但不可避免存在副产物多,热稳定性差的问题。因此,挖掘能够高效生产异麦芽酮糖的菌株并且对其进行分子改造以适应异麦芽酮糖的生产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鉴定了一种来源于Raoultella terrigena的蔗糖异构酶(Pal-2),优化了重组菌株的诱导条件并对Pal-2的酶学性质进行了探究。之后,对酶法生产异麦芽酮糖的条件进行了优化,最后通过定点突变对Pal-2进行改造,获得了酶活以及异麦芽酮糖转化率均提高的正向突变体。通过基因挖掘的方式在NCBI数据库中检索到一段拟表达蔗糖异构酶的基因片段,它来源于Raoultella terrigena,登录号为Gen Bank:VUC84579.1,由599个氨基酸组成。将该片段进行密码子优化后,连接至pET-28a(+)载体上构建重组质粒pET-28a(+)-pal-2。双酶切验证成功的重组质粒经胶回收后转入E.coli 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通过Ni-NTA琼脂糖树脂对Pal-2进行蛋白纯化,纯化后的Pal-2进行SDS-PAGE蛋白电泳检测,结果显示Pal-2分子量大小为70 k Da,与理论值相符。通过单因素条件的优化,最终确定E.coli BL21(DE3)/pET-28a(+)-pal 2重组菌株在初始菌体浓度OD600值达到0.6时,加入终浓度为0.4 mmol/L的IPTG,25°C条件下低温诱导12 h,达到Pal-2的最高酶活。诱导条件优化后测得粗酶液酶活为48.52 U/m L,相比于优化前提高了39.2%。Pal-2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值分别为40℃和5.5,10 mmol/L浓度的Mg2+、Mn2+、Ca2+、Al3+等金属离子不同程度上促进其酶活。其中Ca2+提高了28.5%的酶活,Al3+提高了44.3%的酶活。通过动力学实验得到Pal-2以蔗糖为底物时的Km和Vmax分别为62.89mmol/L,286.35 U/mg。最后优化了异麦芽酮糖的合成条件,结果表明:以400 g/L的蔗糖为底物,添加25 U/mg酶液,反应6 h后异麦芽酮糖的产量达到最大326.8 g/L,异麦芽酮糖的转化率为81.7%。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结合同源建模以及半理性设计,获得8个定点突变的突变体。对8个突变体酶的热稳定性、酶活以及产物特异性进行探究,发现了对Pal-2催化性能起重要作用的位点。其中,突变体N498P、Q275R酶活分别提高了89.2%,42.2%。突变体Y246L、H287R、H481P异麦芽酮糖的转化率分别提高至89.1%、90.7%和92.4%。
其他文献
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是当前最主要的两大民生问题,其中金属和农药作为两大主要土壤污染源备受社会关注。由于环境治理需要时间,保证市场流通食品的安全性是目前的重中之重,因此建立操作简便、灵敏度高、成本低廉的检测方法具有巨大价值。本课题以镉、铝、镍三种金属离子和啶酰菌胺、戊唑醇两种农药为研究对象,基于免疫学原理,制备得到相应的五种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 Ab),并开发了可用于
乳果糖是一种益生元,可作为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和治疗肝性脑病、慢性便秘等疾病的临床药物,现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医药领域中。酶法生产相比于化学法生产既节能环保、又能减少副产物的生成,是乳果糖制备的新趋势。来源于Caldicellulosiruptor saccharolyticus的纤维二糖差向异构酶(Cs CE)是目前制备乳果糖最高效的酶,其定点突变菌株E161D/N365P所产Cs CE,称为EDNP
绿原酸作为多酚类物质的一员,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糖代谢等多种生物活性功能。由于绿原酸不稳定、低亲脂性,限制了其在生物体内的利用。本课题以绿原酸为研究对象,采用酶法对绿原酸进行分子修饰,制备出具有不同亲脂性的绿原酸酰化衍生物,并对其进行结构鉴定,确定酰化位点,同时考察绿原酸衍生物的体外消化稳定性、体外抗氧化性及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为绿原酸衍生物作为新型亲脂性抗氧化剂和α-淀粉酶和α
南极磷虾油(AKO)因其营养和功能潜力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具有多种功能特性,如治疗血脂异常、慢性炎症和心血管疾病等。然而,在食品应用中,AKO存在粘度高、溶解度低、氧化稳定性差等缺点,会限制其在食品中的应用。本课题旨在利用超声改性的鹰嘴豆分离蛋白(CPI)与人参皂苷(GS)复合物对AKO进行包封,改善AKO的溶解度及氧化稳定性,并研究其在胃肠道的消化情况,进而拓展AKO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主要
随着2型糖尿病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寻找合适的饮食干预措施迫在眉睫。研究表明生酮饮食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但是可能会存在一些副作用,比如高脂血症和肝脂肪变性。由于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脂肪含量低于生酮饮食,因此可能可以改善这些副作用。但是目前关于二者对2型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影响的研究尚无统一定论。因此,本文首先将C57BL/6J型小鼠用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构建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然后探究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近年来,水溶性活性成分和药物的包封、保护及递送在食品和医药行业的应用得到广泛关注,开发经济有效的水溶性物质递送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本论文以κ-卡拉胶(KC)、大豆分离蛋白(SPI)、魔芋胶(KGM)为原料制备水凝胶,对水溶性物质进行包封,以减缓其在消化过程中的释放速率。本文探究了复合凝胶的凝胶特性、凝胶中芯材的释放机制及蛋白和多糖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首先以KC和SPI为原料制备了SPI/KC复合凝胶
巴氏杀菌乳的货架期较短,是造成我国液态乳消费区域失衡的重要因素。因此延长巴氏杀菌乳的货架期对改善我国液态乳区域消费失衡有重要意义。而现有的生产延长货架期(Extended Shelf Life,ESL)乳的杀菌工艺会破坏牛乳中的生物活性蛋白,严重降低了牛乳的营养价值。因此优化杀菌工艺,保留更多生物活性蛋白的同时延长货架期,对提升液态乳质量、完善低温乳市场、增强国民营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脱
由于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肉制品的需求量处于高增长的态势,但是产能趋近极限的传统畜牧业已无法再为其提供进一步的支撑。综合该现状以及对资源、环保、健康等方面的考虑,植物蛋白肉作为肉替代物逐渐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目前市场上现有的植物蛋白肉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在口感、质地、色泽等方面与真实肉类还有一定的差距。本课题通过对小麦拉丝蛋白素肉饼的品质进行改良,为进一步提高植物肉产品质量提供理论指导
双歧杆菌是胃肠道微生物的重要组成成员之一,同时也是有益于人类健康的益生菌,但因其自身的生长条件十分严苛以致较难从含有复杂微生物群落的样本中分离。随着组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研究者们可以从基因层面解析双歧杆菌,进而挖掘及设计利于其生长的条件,提高该菌在样品中的分离效率。前期研究发现,双歧杆菌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糖苷水解酶(glycoside hydrolases,GH),这些酶能高效转化环境中的多种碳源,为
瑞士乳杆菌在发酵乳制品中应用广泛,具有高效的蛋白水解系统,可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生物活性肽。研究表明瑞士乳杆菌的蛋白水解系统具有种内差异性,已在瑞士乳杆菌中发现5种胞壁蛋白酶。但尚未明晰瑞士乳杆菌及其胞壁蛋白酶异质性对乳蛋白利用能力、水解产物多样性的影响。本课题对37株来自不同生境的瑞士乳杆菌进行同源基因进化关系及蛋白水解相关基因的分析;选择代表性瑞士乳杆菌菌株,对其在乳发酵过程中的生长及产酸特性、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