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灯塔去》的文化批评——小说的文化、政治意义解读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ststonezg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公认的现代主义经典作家,其创作被认为是盛现代主义文化的代表。本篇论文从文化批评的理论视角解读伍尔夫的现代主义名作《到灯塔去》,分析作品中体现的作者对自身文化身份,和对现代主义精英文化思潮的反思。论文首先从总体上梳理了国内外批评界对这部小说的阐释方式,寻找阐释空间,提出问题。论文的第二部分主要是重读马修·阿诺德的《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指出阿诺德的精英主义文化观,以及这种文化观对当时英国文化思潮的影响。论文的第三部分是重新评价伍尔夫的文化身份。“文化身份”不仅是后殖民理论关注的焦点,对于进一步认清现代主义作家的创作价值也很有必要。通过分析伍尔夫的“局外人”政治、创作和社会实践中体现的民主理念,以及与大众文化的关联,论文揭示了伍尔夫文化身份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论文的第四部分是对《到灯塔去》这部小说的解读,以具体的文本分析为途径,探讨现代主义经典作家文学创作的文化意义。
其他文献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是继纳丁·戈迪默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南非作家。他以简洁含蓄的行文方式和风格多变的创作手法著称。在其作品中,边缘群体不仅是他关注
“搭配”这一个概念最早是由弗斯(Firth,钱瑗,1997:43)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弗斯的“搭配”是指一种“结伴关系",即词的意义从与它结伴同现的词中体现。语言学家将这种“习惯性
编者按: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最近,市委书记黄镇东在《求是》杂志发表的这篇理论文章,从重庆的实际出发,对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本刊特全文转载,
亚历山大·蒲柏是启蒙时期的最具代表性的英国新古典主义诗人,在他的一生中,有大量的文学创作,如《温莎森林》、《夺发记》、《田园记》,《批评论》、《人论》等等。《批评论》是
诗歌作为文学系统中的子系统,诗歌创作和诗歌翻译是该子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然而,诗歌研究大多从单一角度,或是单纯的关注语境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或仅研究各类因素对诗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