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财务会计准则的制定一直致力于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在《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长期股权投资》等17项具体准则中,也以国际会计准则IAS No.39为蓝本,穿插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开始适用。然而实施至今,争议颇多。公允价值会计的实施目的在于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信息以助做出正确投资决策,但也不可避免的增加了企业的盈余波动。同时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公允价值会计受到严厉批评,反对者认为其助长了投资者追涨杀跌的趋势,直接导致金融资产流动性问题的爆发,使本已疲软的经济雪上加霜。基此,本文以会计计量基础改变又逢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为背景,探讨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资产负债表账面价值与利润表盈余的相对价值相关性;并借此检验金融危机的发生是否会对公允价值会计信息产生影响。有关会计信息与股价的关系,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总体来看,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在以公允价值进行披露的情况下,其对股价的解释力较好,但是大部分研究都是建立在整个资本市场全样本数据之上,没有消除行业因素的影响;同时因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时间不长,很多都是选取截面数据研究,结论缺乏说服力。因此选取我国上市金融业2006-2011年的数据,通过估值模型来探究会计信息与股价的价值相关性有助于了解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与股价的相关程度以及投资者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这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加强市场监管和帮助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并且在我国正式采用新准则后不久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跟踪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变革,并探索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实务操作迫在眉睫。本文以Ohlson(1995)剩余收益模型为实证的理论基础,选取我国2006年就已完成A股上市的金融业为样本,剔除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后,共获得96组。以2006-2011年为研究期间,并将研究样本分为三个期间,一为以历史成本会计为计量基础的非金融危机期间(2006),另一为以公允价值会计为计量基础的非金融危机期间(2007),最后为以公允价值会计为计量基础的金融危机期间(2008-2011)。首先检验公允价值会计的实施是否改变了权益账面价值以及盈余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结构,接着比较公允价值会计实施后的非金融危机期间与金融危机期间,权益账面价值和盈余信息两者的相关性变化情况。实证结果显示,在实施公允价值会计后投资者更加重视资产负债表信息,即权益账面价值与股价的相关性高于盈余;从实施公允价值会计的金融企业来看,在金融危机期间其相关性结构与非金融危机期间相同,但是权益账面价值相关性较非危机期间减少,而盈余相关性反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