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高尿酸模型评价食源性肽、黄酮降尿酸功效及其调控机制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789647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尿酸血症,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与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针对降尿酸的药物大多具有毒副作用,且体外筛选降尿酸活性物质效率低或评价活性与机体差异大等问题。食源性功能因子具有天然活性,且副作用小等优点日渐显现。本文以食源性肽、黄酮降尿酸为导向,基于稳定分化的三维类器官体系,构建新型高尿酸类器官模型,高效筛选与评价降尿酸功能因子功效,采用基因编辑技术,搭建自发产生高尿酸小鼠模型,模拟嘌呤代谢紊乱过程,从不同维度明晰食源性降尿酸功能因子体内降尿酸功效及其调控作用机制。结论如下:构建稳定增殖分化的肝脏类器官培养体系。采用三维培养技术,获得具有稳定形态特征的肝脏类器官培养体系。Ed U、Ki67法评价肝脏类器官增殖特性,结果提示肝脏类器官具有高度增殖能力。类器官分化结果显示,ALB、HNF4α、E-cadherin、ZO-1、CFTR和KRT19基因正向调控,与肝脏关键标志物HNF4α和E-Ca共染、ZO1和CK19共染的检测结果一致,这提示该体系具有肝脏组织的特征属性。另外,肝脏类器官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肝脏类器官稳定增殖、分化功能明显,且具有嘌呤代谢的关键基因表达。上述结果为后续高尿酸模型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搭建新型高尿酸类器官模型。首先优化尿酸检测条件及标品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HPLC检测条件具有高稳定性和灵敏度,1μmol/L Na OH配制的尿酸溶液呈现较高稳定性。基于稳定分化的类器官体系,评价类器官嘌呤代谢通路关键酶的基因表达,结果显示m RNA水平肝脏类器官呈现完整的嘌呤代谢通路。黄嘌呤氧化酶(XO)基因XDH,随着分化时间延长,显著上调(p<0.001),蛋白免疫印迹结果论证,类器官分化时间延长,XO蛋白表达量升高,研究结果为高尿酸模型构建提供理论基础。以高度分化的类器官为造模体系,尿酸生成量为评定指标,筛选高尿酸造模最适条件:诱导物黄嘌呤浓度为0.5 mmol/L,类器官铺板密度为5×10~4个/m L,诱导时间为24 h。基于最佳造模条件,阳性药物别嘌呤尿酸生成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并呈一定的浓度剂量关系。免疫荧光结果显示高尿酸类器官模型形态结构完整,细胞存活率较高。上述结果表明成功构建新型高尿酸类器官模型。食源性肽、黄酮功效体外快速评价及调控机制探究。基于高尿酸类器官模型,组氨酸二肽(肌肽、鹅肌肽)和黄酮类化合物(葛根素、槲皮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显著的降尿酸活性(p<0.05)。通过免疫荧光HNF4α和E-Ca共染、ZO1和CK19共染结果分析,肌肽和葛根素在对类器官细胞毒性较低。同时,嘌呤代谢基因调控结果表明,肌肽负向调控从头合成关键酶基因GART、PAICS;鹅肌肽负向调控补救合成关键酶基因APRT、尿酸合成关键酶基因XDH;葛根素负向调控从头合成关键酶基因PPAT、PAICS、ATIC以及补救合成关键酶基因HPRT。搭建自发产生高尿酸小鼠模型。采用CRISPR/Cas9基因敲除技术,搭建获得自发产生高尿酸(Uox-ko)小鼠模型,具有稳定遗传性质。小鼠表型分析结果显示,Uox-ko纯合子小鼠无尿酸酶表达,血尿酸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小鼠(p<0.001),且雄性小鼠尿酸值显著高于雌性小鼠;出生8周后小鼠纯合子,存活率大于50%。Uox-ko小鼠与高果糖、氧嗪酸钾高尿酸小鼠对比分析,Uox-ko组小鼠尿酸水平显著高于高果糖组、氧嗪酸钾组(p<0.01);葡萄糖耐受、肾脏HE染色和血常规结果提示高尿酸含量对小鼠糖代谢紊乱、肾脏损伤、红细胞破坏及免疫系统具有不同程度影响。葛根素功效体内评价及调控机制探究。Uox-ko小鼠用于评价降尿酸功效的结果显示,Uox-ko小鼠阳性药物降尿酸敏感;葛根素干预2周后,尿酸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高尿酸类器官模型的研究结果一致。Uox-ko小鼠组织脏器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别嘌呤醇组均具有一定的肝脏、肾脏损伤,别嘌呤醇干预造成小鼠的肠黏膜受损;葛根素干预后,小鼠肝脏、肾脏组织形态和细胞结构有明显修复。从各器官组织内源性嘌呤含量及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结果得到,葛根素可通过增加肾脏尿酸排泄和(或)减少尿酸前体物合成的作用机理,从而降低尿酸含量。本研究以食源性功能因子降尿酸为导向,采用三维培养技术,构建更接近人体生理特征的新型高尿酸类器官模型,是二维高尿酸细胞模型的一次升级和突破,进一步采用基因编辑技术构建自发产生高尿酸小鼠模型,模拟嘌呤代谢紊乱过程。基于上述评价体系,论证食源性组氨酸二肽(肌肽、鹅肌肽)、黄酮类(葛根素、槲皮素)降尿酸功效及作用机理,为食品领域同类降尿酸活性物质的筛选及机制探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其他文献
细菌胞外电子传递(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EET)是细菌将细胞内代谢产生的电子传递给胞外电子受体的过程,是自然环境中物质代谢、元素循环、能量转换等过程的重要驱动力。基于微生物EET发展起来的生物电化学技术在污染物降解、环境修复、医疗健康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目前对EET的研究主要以革兰氏阴性菌(如Geobacter和Shewanella)为主,而对革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引发电子设备,尤其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朝着高性能、高集成和微型化的发展浪潮,进而导致其在极端狭小空间下产生超高热流密度。在狭小空间内实现高效散热成为现代先进电子设备研发与应用的重大技术挑战。超薄均热板具有优异的导热性能,较大传热面积和较好的均温性能等优点,是目前业界与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然而,由于极大的蒸汽流动阻力,传统的气液异面超薄均热板设计难以实现极
花青素作为一类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水溶性色素,对植物生长发育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前期研究表明花青素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以及抗糖尿病等生物学活性,在预防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退行性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的健康促进作用。黑色鲜食玉米作为一种新型特种鲜食玉米类型,除了具备鲜食玉米的口感好和营养丰富特性外,还含有丰富的花青素资源。然而目前国际对富含花青素的鲜食玉米的研究和推广还
目前,机器在三维(3D)和距离上查看和感知环境的视觉能力是计算机视觉的核心。与二维(2D)视觉信息相比,分析三维视觉信息具有巨大的好处,有望得到更可靠和详细的分析结果。然而,3D计算机视觉的突破以深度估计技术的进步为标志。在3D计算机视觉中,立体视觉是深度估计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基于场景的两个视图(立体图像)之间的视觉差异进行操作。为了获得准确的视觉视差线索,需要在场景的两个视图中找到对应点的图像坐
近年来,二维材料由于其结构新颖、性能优异而备受关注。硼元素的缺电子性(electron deficiency)使其无法通过经典的二中心二电子(2c-2e)键形成稳定结构,需要通过多中心键来使体系满足八电子规则。这导致了硼的化合物丰富的结构多样性。理论和实验表明,二维硼材料可以在金属衬底上稳定存在,结构是含有一定比例的六边形空位的三角晶格,空位的具体分布可用于调控体系性质。当硼和过渡金属原子形成二维
WC-Co硬质合金的硬度高,断裂韧性和耐磨性好,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但是,Co是有毒性和磁性的战略性资源,而且以Co为粘结相的WC硬质合金抗高温氧化和耐腐蚀性能差。开发性能优良、可替代Co的新型粘结相一直是硬质合金领域的研究热点,而高熵合金(High-entropy alloy,HEA)以其优良的性能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因此,本文以AlxCoCrCuFeNi高熵合金作为粘结相,采用放电等离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通信系统对网络容量和传输速率的要求日益严苛。作为现代通信系统不可或缺的组件,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技术的不断革新为缓解这一难题做出巨大贡献。然而在MIMO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各应用场景对其提出的限制和要求也越来越多。其中,最紧要的是天线数量的倍增以及预留给天线排布空间减小之间的矛盾。多个天线单元排列在有限的空间内,很容易产生强烈的互耦效应,这样天线表面原有的电
3D打印作为一种数字化的三维几何对象制造及复制的新技术,在个性化及功能化制造应用中越发普及。根据产品定制需求不同,3D打印可分为功能性3D打印与彩色3D打印,且前者因与国家战略匹配紧密而受到大众的关注多。近年来,彩色3D打印在民生应用中日益增长,特别是在文化创意、科普教育、服饰艺术、品牌3D营销及餐饮食品等亟需颜色精确再现的细分领域崭露头角。然而受制于颜色再现精度挑战,当前这些彩色3D打印应用在全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可应用于平板显示、汽车尾灯、照明以及医疗健康等诸多场景中。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则由于活性层的光学吸收系数大、吸收光谱范围宽、易于制备等优点,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关注。有机空穴注入/传输材料(HI/HT materials)广泛应用于OLEDs和PSCs等光电器件中。作为阳极界面层,HI/HT materials的基本作用是促进空穴从阳极注入并传输到OLED器件的发光
目前,锂离子电池和锌离子电池均已成为有效的能量存储和转换装置。其中,电极材料的研发是推动电池技术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本论文重点研究了锂离子和锌离子存储体系中层状结构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主要包括钼基材料、钒基材料以及碳基材料。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四部分:第一,我们采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了NaVMoO6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并首次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得益于Na VMo O6材料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