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井下原煤初选动筛跳汰机结构优化和控制方法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ariz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炭作为人类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性能源,由于环保、能源枯竭以及成本等因素开始逐步被多样化的能源结构所替代,但因其利用模式简单,仍占据我国一半以上的一次性能源消费比例。我国煤炭经历了“黄金十年”高速发展,随着整体经济转型和供给侧改革调整,其产量仍居高位。煤炭的规模化机械开采,给环境保护和治理带来一定压力,是煤炭作为低成本能源无法充分利用的重要原因。由于煤炭特殊的赋存条件,现有大规模开采工艺不可避免地将其中的夹矸、或部分顶底板矸石混入煤炭。矸石被运输到地面后,需要额外的工艺加以分离,其堆积形成的矸石山也是造成我国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固体废弃物来源。因此,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新建矿井不得堆放矸石山,现有矸石山要进行环境友好治理或消除。现代化采煤作业多采用滚筒采煤机配合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进行割煤、装煤和连续运输。规模化机械开采模式不可避免地要将煤层夹矸,部分顶底板矸石一并采出。尤其是放顶煤工艺,后部放煤均为人工控制,作业面现场条件恶劣,混入顶板矸石很难避免。排除粒度50mm以上的原煤中的矸石,是洗选煤的第一步骤,也称为原煤入洗准备或初选,因为集中处理块原煤中的矸石工艺方法相对简单,而且可以直接排除60%以上矸石量,所以在井下实施块煤排矸,在技术层面上具有可行性,同时也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德国KHD公司最早提出了在井下利用液压动筛跳汰方法进行块煤排矸(原煤入洗准备),国内于2009年由本人带领团队成功地山东新汶矿业集团协庄矿实施了以机械动筛跳汰机为主洗设备进行煤矸分选,近年来探索了多种井下矸石分选工艺,但由于井下工况条件相比地面更加复杂多样和存在诸多限制,想要成功在井下实施矸石分选,还需要解决诸多理论和技术方面的问题。本文在总结了目前煤矿井下排矸工艺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井下机械式动筛跳汰机结构,开发了新型控制方法,并在工程验证中证明设备更简单可靠,分选效果显著提高,完善了以井下机械动筛跳汰机为核心设备的井下原煤初选系统,具有工程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该系统包括原煤筛分、破碎运输、动筛跳汰分选、煤泥水循环处理等子系统。结合河北开滦矿业集团唐山煤业分公司矿井实际产能和产品质量要求,基于原煤筛分浮沉报告等数据,设计了原煤井下排矸系统工艺和系统各主要参数,并成功完成了井下工程验证。机械式动筛跳汰机在分选效果上已属成熟设备,但由于一直缺乏动筛跳汰理论方面的研究,尤其是缺少针对动筛体运动特性的优化方法,所以在结构上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动筛跳汰的一些基本运动学参数仍是从实践而来,传统科学研究和理论无法从复杂的液体和固体相互作用中描述和优化相关参数;从地面应用经验总结分析,动筛跳汰机的体积庞大、土建工程量大,安装过程复杂,精度不易保证。尤其是现有提升分选物料的机构庞大复杂,无法在煤矿井下安装运输和使用。因此,研发能够适应井下运输、安装和使用维护的洗(分)选设备,并在现有设备和相关经验基础上通过现代设计优化方法进行创新,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通过对主驱动机构、箱体、提料排料等机构的改进设计和参数优化,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并进一步优化了整机性能和可靠性。同时,通过对核心运动机构的运动学仿真,得到了动筛体的重要运动参数。在ADAMS软件中,以动筛体的急回特性为目标函数,施加了约束,优化结果有效提高了动筛的分层效率。跳汰过程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液固两相流动态过程。由于分层机理复杂,有很多变量同时作用,相互藕合影响。目前还不具备动筛分层状态的检测技术,同时存在环境干扰等不确定因素,生产工艺操作控制参数与系统所要求之间难以用传统的模型描述,基于精确数学模型的经典控制方法还无法准确描述跳汰机分层过程。在动筛跳汰分选过程中,除了保证动筛跳汰机的分层效果,精确控制矸石的排出量,保持矸石床层厚度的稳定,是使分层后的矸石和煤正确分流的保证,对于提高系统分选精度和处理能力具有至关重要作用。传统动筛跳汰机是通过各种传感数据反馈判断矸石床层厚度变化,依据特定的线性模型控制排矸马达转速,以实现自动排矸,但这种控制方式存在响应速度慢等缺点。针对井下动筛跳汰机分选控制系统非线性、时变不确定性和纯滞后特点,提出了一种模糊逻辑组合控制方法,实现了排矸电动机转速的模糊逻辑控制。经过在唐山矿工业性试验,得到三种工况下动筛内矸石量及排矸电机频率输出曲线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模糊逻辑控制系统下,入料发生突发或大幅波动时动筛体内床层能快速趋于稳定,有效解决了动筛跳汰洗煤过程非线性、时变性、滞后性数学模型难以确定等问题,达到了预期排矸目标,煤矸分选效率有较大提高,达到较理想排矸效果。以唐山矿井下原煤初选系统为背景,在分析该矿煤质、生产和运输等条件的基础上,进行了井下原煤初选系统工艺流程和系统布置设计,历经近一年半时间设备研制,井巷工程施工、安装调试等工作,顺利开展了井下工业性试验并投入生产运行。该项目采用集中控制系统,包括安全检测系统和生产监控系统,提高了自动化控制水平。经抽取原煤初选系统处理后的产物进行检验分析表明,该系统有效地实施了 50mm以上粒度块煤与矸石分离,相应灰分指标符合煤与矸石浮沉特性,系统运行参数均达到设计目标,有效验证了本文理论研究的正确性。目前,唐山矿井下原煤排矸系统仍在正常运行,成为矿井必要生产环节。该系统投入应用以来,每年节省提升运输和充填等综合费用而创造的净利润达1 165万元;节省地面重介选煤费用约500万元;同时减少了地面矸石流转处理和排放60%以上,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煤矿绿色开采是我国煤矿发展的必然方向,井下原煤排矸和初选技术是实现煤矿绿色开采的关键技术途径之一。通过对井下动筛跳汰选煤工艺和以井下机械动筛跳汰机为核心处理设备的井下原煤初选系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为实现井工煤矿绿色可持续发展拓展了基础且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他文献
显著不同于西北浅埋煤层分布区的煤层赋存地质环境且有别于其相应的采动地裂缝发育规律,西南山区浅埋煤层具有近距离煤层群、重复采动、峰丛地貌、“薄表土层+厚基岩”的独特特点,因而采动诱发的地裂缝具有特有的发育规律。本文以西南山区浅埋煤层采动地裂缝为研究对象,以采动地裂缝发育规律及其减损控制为切入点,以现场实测、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为研究手段,充分运用采矿学、开采沉陷学、弹塑性力学、岩土力学等理
本文以黑峪隧道改扩建爆破施工为工程背景,以喷射混凝土及中夹岩柱灰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具及现场取样两种方法制取标准试样,首先对C25混凝土及灰岩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得到其基本力学参数,然后对C25混凝土及灰岩进行单次冲击及循环冲击压缩试验,得到了不同应变率条件下的动态力学特性。根据损伤理论,建立了时效损伤模型,并根据实测数据对其进行了验证。采用时效损伤模型反推循环冲击荷载条件下C25混凝土及灰岩的累
五阳煤矿3号煤层具有瓦斯压力大、透气性系数低的特点,煤层瓦斯介于较难抽采与可以抽采之间,瓦斯预抽效果差。根据采动卸压增透原理,受煤层采动影响,一定范围内的煤岩体的渗透率和瓦斯抽采效果都将得到显著提升。为了提高五阳煤矿的瓦斯抽采效果,论文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实验室试验、相似模拟、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研究手段,对采动煤岩瓦斯渗流特性、本煤层瓦斯有效抽采区域、上邻近层瓦斯有效抽采区域及工作面煤与瓦斯
断层是煤矿采掘工程中常见的地质构造形态,也是目前我国煤矿深部开采过程中所面临的容易诱发地质灾害中最主要的开采地质条件之一。煤岩体中断层的存在会严重影响井下的正常回采作业,尤其是落差较大的断层时,会使得原有的井巷布置难以为继而不得不另行开拓,机电设备也不得不进行搬迁,在需要额外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情况下,还极大地拖慢了采掘进度。另一方面,煤层中断裂构造的存在也极容易造成局部的煤岩结构力学特性、瓦斯赋
煤炭开采会引起覆岩破断移动、应力重新分布、地下水及瓦斯沿裂隙场运移、地表沉陷等。目前我国矿山开采沉陷预测最常用的是概率积分法。但概率积分法对岩层移动的力学机理解释存在不足,对岩层内部的移动规律解释不明晰,没有将地表沉陷与工作面顶板破断运动建立起统一的联系。为了揭示采动覆岩破断移动机理,对采动岩层控制、瓦斯抽采、地下水运移和优化开采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采用相似模拟、力学分析、数值模拟和实测验证
切顶卸压自成巷开采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无煤柱开采方法,其利用矿山压力和顶板岩石碎胀特性实现自动成巷。该方法形成的顺槽巷道一帮为实体煤帮,一帮为破碎岩石构成的碎石帮。由于碎石是典型的离散介质,抗变形能力和稳定性能差,易导致碎石帮发生轴向压缩大变形和侧向臌胀变形。本论文结合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等研究手段对碎石帮承载主体-破碎岩石轴向压实、蠕变力学特性和变形特征进行了研究,揭示了碎石帮轴向承压变形宏
盐岩具有良好的蠕变特性,在其蠕变过程中由于晶界迁移使得渗透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这些特点使得盐岩被认为是长期地下能源储存和核废料封存的理想储库围岩材料。在工程应用中,对深部盐矿进行水溶开采形成地下空间,施工较为方便快捷,是国际上首选的能源储备方式。用作石油储备以及CO2封存的盐岩地下储库一般使用周期较长,特别是用来处置高放废物时,针对核元素半衰期长的特点,储库设计必须考虑长期力学行为。因此,着眼于深
我国草原区矿产资源储量巨大,在全球能源形势日趋紧张的背景下,草原矿产资源开发将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能源支撑。开采扰动指的是开采活动对生态自然状态造成的严重变化。开采扰动会直接影响地表的土壤、植被等,也会间接地影响到水资源、野生动物、生态系统、空气质量以及人类身体健康。然而,当前缺乏草原矿区开采扰动识别及其变化过程分析的研究,不能定量地获取开采扰动的位置和时间信息,且难以评估采后的复垦状况,不利
鉴于煤炭形成与开发利用过程中氮会转移到油气、粘土矿物和大气氮氧化物中,对煤中氮同位素组成特征及控制机理展开研究不仅可以估算不同地区燃煤对大气氮氧化物的贡献率,还可以丰富和拓展煤地球化学以及氮同位素地球化学在油气领域应用的理论基础。本论文在选定可靠氮同位素测试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煤化学、煤岩学、煤地球化学数据,厘清了煤中氮同位素组成的控制机理,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对比研究发现,密封石英管燃烧法和优化参
针对国内大采高工作面普遍存在的煤壁片帮、漏顶、支架压垮等一系列围岩控制难题,论文选取了国内有代表性的10个不同赋存条件的大采高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室试验、数值模拟、现场观测、理论分析等手段,从围岩控制角度研究了大采高由于工作面长度、采高、煤层倾角、埋深、构造、煤岩物理力学性质等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各种尺度效应。论文形成如下认识:在采高尺度上,研究得出煤体强度随采高增加呈对数曲线下降趋势,进一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