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甲醚体外抗舌鳞癌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来源 :昆明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ffee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 的]舌鳞癌是一种最常见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较高、侵袭性强、极易复发。舌鳞癌患者常采用放疗、手术及化疗等综合序贯治疗,但目前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并未显著提高。天然药物蒿甲醚是一种青蒿素的衍生物,能抑制多种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潜在的抗肿瘤作用,但其抗舌鳞癌作用和分子机制尚不明了。本研究以口腔舌鳞癌细胞为研究对象,在体外分析蒿甲醚对舌鳞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明确蒿甲醚的抗肿瘤作用,重点关注蒿甲醚对HSP90/AKT的影响以及从miRNA角度来探索蒿甲醚体外抗舌鳞癌的分子机制,为蒿甲醚治疗舌鳞癌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方法](1)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蒿甲醚处理前后细胞增殖抑制率。(2)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蒿甲醚处理前后细胞周期和凋亡率。(3)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不同浓度蒿甲醚处理前后凋亡相关蛋白表达。(4)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蒿甲醚处理前后HSP90α和AKT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5)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及 Duolink 原位邻位连接技术检测蒿甲醚处理前后HSP90α和AKT蛋白相互作用。(6)通过生物信息学数据库(microRNA.org,TargetScan 和 miRTarBase)对靶向AKT的miRNA进行预测分析并结合文献报道筛选miRNA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蒿甲醚处理前后miRNAs变化,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iRNA为miR-29a-3p。(7)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双荧光素酶报告检测通过生物信息学数据库查询预测miR-29a-3p可结合AKT2-3’ UTR和AKT3-3’UTR,双荧光素酶分析验证。(8)构建稳定敲低miR-29a-3p的舌鳞癌Cal-27细胞株即Cal-27-hsa-miR-29a-3p inhibitor sponge 和阴性对照细胞株即 Cal-27-shNC。0.10 mg/ml 的嵩甲醚处理上述细胞24 h后,以未处理组为对照,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9)所有实验数据均以“均数土标准差”表示,应用统计软件SPSS25.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tudent’s-t检验对各组独立样本进行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p<0.01统计学有显著差异。用GraphPad Prism5.0软件绘制统计图。[结 果](1)蒿甲醚能抑制舌鳞癌Cal-27和SCC-15细胞增殖,使Cal-27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力发现蒿甲醚对舌鳞癌Cal-27和SCC-15细胞的增殖活力具有抑制作用,细胞增殖抑制率随蒿甲醚浓度增高而增强,具有浓度依赖性(p<0.01)。流式细胞仪对各组细胞行细胞周期检测结果表明蒿甲醚使Cal-27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p<0.01)。(2)蒿甲醚能诱导舌鳞癌Cal-27和SCC-15细胞凋亡,上调Cal-27细胞cleaved caspase 3表达和下调凋亡抑制蛋白Bcl-2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不同浓度蒿甲醚处理Cal-27和SCC-15细胞组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印迹法进一步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蒿甲醚处理组舌鳞癌Cal-27细胞中Bax和Bad促凋亡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变化(p>0.05)。但蒿甲醚可明显上调cleaved caspase 3的表达和下调Bcl-2的表达(p<0.01)。(3)蒿甲醚能下调舌鳞癌Cal-27细胞中HSP90α的mRNA和蛋白表达qRT-PCR检测发现蒿甲醚能下调舌鳞癌Cal-27细胞中HSP90α的mRNA即HSP90AAlmRNA表达,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免疫印迹法检测发现HSP90α蛋白的表达趋势与HSP90AA1 mRNA相似。(4)蒿甲醚能下调舌鳞癌Cal-27细胞中AKT和p-AKT蛋白表达qRT-PCR检测发现蒿甲醚对舌鳞癌Cal-27细胞中AKT mRNA表达无明显影响(p>0.05)。而免疫印迹检测发现蒿甲醚能下调Cal-27细胞中AKT和p-AKT蛋白表达(p<0.05)。(5)蒿甲醚能抑制舌鳞癌Cal-27细胞中HSP90α与AKT之间蛋白互作免疫共沉淀检测发现在舌鳞癌Cal-27细胞中HSP90α和AKT存在蛋白互作,蒿甲醚处理后两者互作减弱。进一步采用Duolink原位蛋白邻位连接技术验证也获得相似结果。(6)蒿甲醚能上调舌鳞癌Cal-27细胞中miR-29a-3p表达,进而负性调控AKT3采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筛选出可能靶向调控AKT的5个miRNAs,qRT-PCR验证,检测发现蒿甲醚可上调舌鳞癌Cal-27细胞中miR-29a-3p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miR-29a-3p可结合AKT2-3’UTR和AKT3-3’UTR。双荧光素酶分析检测发现在293T细胞中,miR-29a-3p与AKT2-3’UTR没有结合;但与AKT3-3’UTR的两个靶点均能结合,进而负性调控AKT3表达水平。(7)miR-29a-3p功能缺失能下调蒿甲醚体外抗舌鳞癌Cal-27细胞作用CCK8法检测发现敲低miR-29a-3p能下调蒿甲醚对舌鳞癌Cal-2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敲低miR-29a-3p能减弱蒿甲醚对Cal-27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免疫印迹检测发现敲低miR-29a-3p能减弱蒿甲醚对cleaved caspase 3表达的促进作用、降低蒿甲醚对抗凋亡蛋白Bcl-2的抑制作用、削弱蒿甲醚对AKT3和p-AKT3表达的下调作用。[结论](1)蒿甲醚能抑制舌鳞癌Cal-27和SCC-15细胞增殖,将Cal-27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蒿甲醚能下调Cal-27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和促进Caspase 3活化,诱导细胞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2)蒿甲醚可能通过下调HSP90α、AKT和p-AKT表达,并抑制HSP90α和AKT二者之间蛋白互作;同时,其可能通过上调miR-29a-3p,负性调控AKT3表达,抑制AKT信号通路,发挥抗舌鳞癌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表面活性剂与0.25%胰酶共同作用制备脱细胞动脉基质。将通过GFP+慢病毒标记猪的胆管上皮细胞与脱细胞动脉基质共同培养后使脱细胞动脉基质的再细胞化,为后续试验奠定材料基础。[方法]使用GFP+慢病毒标记猪胆管上皮细胞,并用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情况。采用标记的猪胆管上皮细胞与人源脱细胞基质复合培养,制备制备再细胞化的脱细胞动脉基质,利用HE染色、冰冻切片、扫描电镜、CK-19免疫荧光染色
第一部分右美托咪定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脏保护效应:随机对照双盲研究[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择期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或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的40例成年患者,随机对照双盲分为2组(N=20例/组),对照组(CON组)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组(DEX组)在麻醉诱导前10 min内予以右美托咪定1 μg/kg负荷量,
[背景和目的]生物材料(biomaterial),也被称为生物医用材料(biomedical material),是指一类能对机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进行诊断、治疗、替代、修复、诱导再生或者增进其功能的特殊材料。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材料植入已经成为现代医学诊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生物材料植入又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患者带来显著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感染的风险。生物材料植入感染(biomate
[背景和目的]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AC)是最常见的肺癌病理类型,放射治疗(radiotherapy,RT)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放疗后肿瘤负荷减少,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诱导局部和全身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联合免疫治疗可产生协同作用。但是也有研究表明,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IR)还可能诱导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
[目的]急性放射性损伤危害严重,当发生急性放射性损伤时需要及时准确的进行评估。目前,尚无有效的成像方法进行评估早期急性放射性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本研究探讨多模态MRI评估急性放射性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方法]根据不同的辐射剂量产生不同程度的放射性脑损伤,成年SD雄性大鼠分为五组,接受单次辐射剂量的全脑照射,照射剂量分别为0(对照组)、10、20、30、40 Gy。DCE-MRI、IVIM-MRI和MR
[目 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一种,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我国和东南亚高发,且是由癌症导致死亡的常见疾病。肿瘤转移是肿瘤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然而,驱动肿瘤转移的机制尚未完全研究清楚。长链非编码RNA snaR(long non-coding RNA snaR,Lnc RNA snaR)是一种肿瘤激活因子,研究发现Lnc
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是新时期高校党的建设的总的要求。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高校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抓手。在国际化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大背景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在学校内涵式发展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发挥作用?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反思和破解的问题。
期刊
[目的]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PA)是颅底神经外科常见多发病,临床上有45~55%的PA因为过度增殖而表现明显侵袭性,常侵犯海绵窦、蝶窦、颈内动脉等重要组织结构,临床处理棘手。当前很少有可靠的生物标志物可以预测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进程。本研究旨在试图探讨PA中COL6A6的表达及其调控的可能分子作用机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PA的发病机制,为将来建立可能的干预手段寻找到新的分子靶
背景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和人口结构的转变。骨折、骨骼肌肉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骨科相关疾病的治疗日益受到国民重视及社会关注。为解决临床所面临骨组织缺损的修复与再生难点,开发新型骨组织工程材料成为当前重要课题。其中改善骨组织工程材料的理化特性,提高材料生物活性是核心问题。研究发现细胞所处环境中的形貌结构会产生特殊生物学效应,而骨组织形貌结构在调节细胞行为和骨组织的再生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仿生
[目 的]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世界范围内,前列腺癌发病率居男性全身恶性肿瘤第2位。近年来,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快速增长趋势,对我国老年男性的健康水平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前列腺癌早期筛查体系的相对欠缺,前列腺癌首诊患者中约60%为预后不良的进展性和转移性中晚期前列腺癌,显著高于欧美国家的16%。对于中晚期失去局部治疗机会的患者,去势联合抗雄的全雄阻断为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