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洞悉错觉是由于主客体的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的不对称引起的。这种知觉的偏差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注意,大量的实证研究在谈判领域、社交焦虑的临床领域、人格测评领域、大学生人际交往领域等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与验证。关于被洞悉错觉的内部机制在以往的研究中探讨不多。一些研究者尝试从影响被洞悉错觉的因素入手,探讨其内部机制。其中,主要关注点在于锚定效应。然而,这一领域相对比较薄弱,许多只是提到而已,并没有深入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以大学生为被试群体,分别为大一、大二以及大三的学生。尝试从锚定点的确定及其调整过程来探讨被洞悉错觉的心理机制,分为三个实验:实验一利用谎言识别程序来探讨被洞悉错觉中锚定效应的存在条件。通过设置两种不同的实验条件(高低社会评估水平),探讨被洞悉错觉在不同的社会评估水平下的差异性。采用被试间设计,对被试随机分为高社会评估组和低社会评估组,男女各半,共36人。实验一结果表明:撒谎者在高低社会评估组产生了被洞悉错觉,真实回答者则没有。2、高社会评估组的被洞悉错觉要显著强于低社会评估组,真实回答者差异不显著。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利用饮料识别程序来探讨初始锚定值的不同对被洞悉错觉的影响。同样采用被试间设计,男女各半,共80人,实验二的结果表明:1、无论即时组还是延时组被试均产生了被洞悉错觉;2、高锚组的被洞悉错觉显著高于低锚组。实验三在实验一二的基础之上探讨锚定点的调整对被洞悉错觉的影响。采用被试间设计,男女各半,共80人。实验三的结果表明:1、认知繁忙组与认知空闲组均产生了被洞悉错觉;2、认知繁忙组与认知空闲组的被洞悉错觉并无显著差异。由此得出我们的结论如下:结论一:被洞悉错觉的发生即锚定效应的存在条件:一是个体必须经历强烈的内心冲突;二是个体相信自己的表现可以通过某种渠道传递给他人,对于被洞悉错觉而言这两个条件是同时具备的。结论二:锚定点的确定对于被洞悉错觉具有重要影响,较高的锚定点会诱发强烈的被洞悉错觉,而较低的锚定点其被洞悉错觉相对较弱。结论三:锚定点的调整过程对于被洞悉错觉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本研究中认知繁忙组与认知空闲组其被洞悉错觉差异并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