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传播视域下的高校新闻传播活动研究——以安徽三所“211”大学为例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an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塑造对任何一家企业、组织和单位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要。而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步入大众化阶段,高等院校逐渐告别了与世无争的象牙塔时代,与社会各界联系不断密切,院校之间在招生、科研、社会资源获取等各方面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各个高校均围绕如何增强学校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组织社会媒体和校内媒体积极开展各种新闻传播活动,力求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建立起学校良好的形象,促进高校和谐发展以及获得更多社会资源,提升高校社会影响力。   目前,我国高校均拥有由党委宣传部或学校新闻中心牵头、相对完整的校内校外新闻宣传体系。高校作为组织传播者,通过与社会新闻媒体联动开展对外新闻宣传,努力为学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高校自办的各种校园媒体,在新环境下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它们积极活跃,在校园内开展各种新闻传播活动,通过在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人才培养质量、宣传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校园内凝心聚力,不断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同时,各高校也努力建立自己的危机公关应急机制,在发生危机事件时积极应对,避免学校形象受损。   尽管高等院校在组织内外传播中均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研究,但受到社会媒体环境的复杂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以及高校内外部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高校作为传播组织者在新闻传播活动的效果上和新闻宣传工作的整体功能实现上仍有欠缺。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新新媒体的冲击,高校新闻传播活动不同程度的遇到了发展瓶颈和困难,不仅正常新闻传播活动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在发生危机事件时还往往由于危机传播处置不当给学校形象带来重大的损害。   本文从组织传播的视域,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三所安徽省“211工程”院校为例,对我国高等院校在品牌建设、美誉度塑造方面开展的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情况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高校新闻传播活动组织运行模式、高校如何与新闻单位联动进行组织外传播、高校组织内传播及校园媒体建设、高校危机公关四个方面,重点分析高校组织传播中取得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分析高校新闻传播活动传播效果欠佳的原因,从组织结构、内容建设等方面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如何通过运用新闻传播手段进行美誉度塑造的方法和模式。
其他文献
无论从政治制度、文化背景还是从自然地理上考量,中国与美国都是差异极大的国家,同时又是幅员辽阔饱受自然灾害的国家。环境新闻伴随着环境保护运动诞生。鉴于两国在环境保护的
用典型推动一般是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和建设工作的常用方法,而典型报道正是这种工作方法在新闻宣传领域的反映与应用。在此语境中,典型报道至少具有三层含义:其一、典型报道
我国手机报诞生至今,已走过了十年的发展历程。在这十年中,国内手机报行业经历了孕育期(2000年-2003年)、婴儿期(2004年-2005年)、孩提期(2006年-2009年)、青年期(2010年-2012年)、中
中国的报业危机已经开始。报业广告锐减、读者流失、员工减少,若报业没有对策,这些近两年发生的情况将在未来几年不断上演。  本研究认为,报业危机产生的背景是传媒市场化及移
语言,是贯穿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纽带。小到人际交流、信息传播,大到历史记录、文化传承,都离不开语言,它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必备素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作为一种推动力和刺激性因素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负面冲击,文化的同质化是其负面冲击较为明显的一点。文化的同质化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是如何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