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后卒中危险因素的分析及早期卒中风险的预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512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脑梗死的先兆,也是超级预警信号。因此如何明确影响TIA发展至卒中的危险因素、如何预测TIA后早期发生梗死的危险性是临床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另外,识别脑梗死高危人群,有针对性的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对降低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对临床中181例TIA患者进行前瞻性随访研究,探讨TIA的危险因素与继发卒中的关系,从而为临床治疗和TIA预后提供依据。同时评估了ABCD~2、ABCD~2L(ABCD~2+LDL)、ABCD~3及ABCD~3L(ABCD~3+LDL)四种评分法在预测TIA后早期卒中风险预测中的作用,筛选出更具可靠性的方法。方法:选取18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详细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既往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房颤、高脂血症、既往脑卒中病史等)、脑血管病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临床特征(首发症状的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发作次数、发作到治疗时间、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与体征)、影像学资料(头CT或MRI)、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心电图检查、以及血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分别于入选后1个月、3个月、1年进行电话或以门诊复诊的方式进行随访,询问患者的用药情况,是否戒烟、戒酒以及有无脑梗死事件的发生以及发生的时间,终点事件为出现脑血管病事件或患者死亡。分析各个危险因素与TIA后卒中的关系,采用卡方检验,P <0.05表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将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赋值作为协变量,以是否发生脑卒中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得出与TIA预后有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ABCD~2、ABCD~2L、ABCD~3及ABCD~3L四种评分法预测TIA后2天、7天内卒中发生率的准确性。评估四种评分法预测TIA患者早期卒中风险的能力,筛选出最可靠的评分法。利用直线回归分析来验证此评分对TIA发病2天、7天内脑梗死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且按此方法对TIA患者危险分层,比较各组间卒中发生率差异,以上全部资料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对共收集到符合条件的181例TIA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年龄22~80岁,平均59.12±11.692岁;患者1年内有60例进展为脑梗死。TIA后1个月、3个月、1年梗死率分别为18.78%、23.76%、33.1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2例,无脑出血及再发脑梗死后死亡。其中2天内发生脑梗死率为8.29%,7天内为14.92%。临床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142例,发生脑梗死53例,占88.33%。其中发作性的单瘫或偏瘫113例,构音障碍或失语55例,偏身感觉障碍38例,视物模糊或视物缺损8例,一过性黑朦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39例,发生脑梗死7例,占1.67%,其中眩晕38例,意识障碍4例,跌倒发作3例,平衡障碍2例,复视4例。对TIA发作持续的时间、发作次数、发作频率、首次发作到治疗的时间与TIA后1年卒中的发生率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①与持续时间<10min组相比,持续时间10~29min和>30min后1年内脑梗死的发生率较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持续时间10~29min组与>30min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②发作次数为1次、发作次数为2~3次及>3次,这三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之前发作次数越多,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③发作频率<1次/d、发作频率1~3次/d与>3次/d,这三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发作频率越多,发生脑梗死的机率越大。④与发作到治疗时间<6h组比较,发作到治疗时间6h~24h组和>24h组后1年内脑梗死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发作到治疗时间6h~24h组与>24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颈内不同程度狭窄的TIA患者与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得出: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不同,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轻度狭窄组比较,中度狭窄组和重度-闭塞组TIA后1年内脑梗死的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中度狭窄组和重度-闭塞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所累及的脑血管系统、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血脂异常、心功能不全、脑血管病家族史、既往脑卒中史、房颤、吸烟、饮酒与TIA患者1年内发生脑梗死的关系,单因素结果显示:累及颈内动脉系统、年龄≥60岁、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心功能不全、血脂异常、既往脑卒中史及脑血管病家族史与TIA患者1年内脑梗死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 <0.05)。为排除各研究因素之间的相互干扰作用,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显著意义的变量赋值,作为协变量,以是否发生脑梗死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α=0.05水平为界,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血脂异常、发作频率>3次/d为TIA患者1年内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TIA患者中高LDL血症66例,2d内发生梗死13例,7d内发生梗死23例;血LDL正常的患者115例,2d内发生梗死2例,7d内发生梗死4例。血中LDL水平不同,患者2d、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不同(P<0.05)。两组比较,TIA患者2d、7d内脑梗死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进行直线相关分析,血LDL水平的正常与否与TIA后2天、7天脑梗死发生率之间有正相关。ABCD~2、ABCD~2L、ABCD~3、ABCD~3L四种评分法预测2天卒中风险时,ROC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783(0.679~0.887)、0.841(0.750~0.931)、0.908(0.859~0.958)和0.912(0.862~0.961)。预测7天卒中风险时,四种评分法的ROC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814(0.732~0.894)、0.872(0.809~0.935)、0.915(0.872~0.959)、0.924(0.884~0.963)。两者均以ABCD~3L评分法曲线下面积最大.通过直线回归分析,ABCD~3L评分与TIA后2天、7天脑梗死发生率之间呈线性关系,而且散点图显示呈正相关关系。ABCD~3L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P<0.05)。按ABCD~3L评分法危险分层,低危组(0~3分)、中危组(4~7分)和高危组(8~10分),各组2天脑卒中率分别为0%、9.41%、38.89%(P<0.05);7天脑卒中率0%、17.65%、66.67%(P<0.05)。不同危险分层TIA患者之间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3L评分预测2天、7天发生脑梗死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2、0.924,预测的准确度较高,当ABCD~3L评分取截断点=5时,灵敏度和特异度之和最大。结论:1TIA后2天、7天、1个月、3个月、1年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8.29%、14.92%、18.78%、23.76%、33.15%。2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发作频率>3次/d为TIA患者1年内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3TIA中血清LDL高者发生脑梗死危险性显著增高,血清LDL增高也是TIA发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4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脑卒中风险时,ABCD~2、ABCD~3评分方法皆具有预测价值,但ABCD~3评分可靠性优于ABCD~2评分。加入生化指标LDL改良后,四种评分法进行比较,ABCD~3L改良评分法在预测TIA是否短期进展为脑梗死时更敏感,其危险分层可用来筛选TIA后早期卒中的高危患者。
其他文献
项目贷款评估是银行项目贷款的首要程序,为银行是否放贷提供直接参考依据,不论是在银行贷款业务决策上还是项目贷款后管理中均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商业性贷款项
目的考察中药冰片对抗肿瘤药物伊立替康(CPT-11)的活性代谢产物7-乙基-10-羟基喜树碱(SN-38)在大鼠体内药动学及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研究其能否提高血脑屏障的通透性,
目的:采用高糖高脂喂养加小剂量STZ尾静脉注射的方式将SD大鼠诱导为DM模型,观察通心络联合津力达对DN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为“从络论治DN”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
目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一种,属于运动神经元病的范畴,上下运动神经元均会受累,该疾病起病隐匿,发病前期常可以出现肢体疲乏、运动耐力下降等非特异性的症
英国工党历经百年的发展历程,从早期工会缔造工党,拥有对工党的绝对统治权,到布莱尔重塑工党,建立与工会的伙伴关系,工党经历了崛起、衰落和复苏,工党与工会的关系也经历了合作与冲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是以多种代谢性疾病合并出现(包括中心性肥胖、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等)为特点,以胰岛素抵抗为共同病理生理基础的一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理念在妇科子宫全切术围手术期护理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影响。在该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急剧加快,城市交通拥堵已经成为一大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智能公交系统可以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该系
水是生命之源,同时也是人类生产活动中的战略性基础资源。随着经济体规模的不断膨胀,人类对水资源保障的需求迅速提高,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供水安全不仅是影响社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