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脑梗死的先兆,也是超级预警信号。因此如何明确影响TIA发展至卒中的危险因素、如何预测TIA后早期发生梗死的危险性是临床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另外,识别脑梗死高危人群,有针对性的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对降低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对临床中181例TIA患者进行前瞻性随访研究,探讨TIA的危险因素与继发卒中的关系,从而为临床治疗和TIA预后提供依据。同时评估了ABCD~2、ABCD~2L(ABCD~2+LDL)、ABCD~3及ABCD~3L(ABCD~3+LDL)四种评分法在预测TIA后早期卒中风险预测中的作用,筛选出更具可靠性的方法。方法:选取18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详细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既往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房颤、高脂血症、既往脑卒中病史等)、脑血管病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临床特征(首发症状的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发作次数、发作到治疗时间、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与体征)、影像学资料(头CT或MRI)、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心电图检查、以及血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分别于入选后1个月、3个月、1年进行电话或以门诊复诊的方式进行随访,询问患者的用药情况,是否戒烟、戒酒以及有无脑梗死事件的发生以及发生的时间,终点事件为出现脑血管病事件或患者死亡。分析各个危险因素与TIA后卒中的关系,采用卡方检验,P <0.05表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将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赋值作为协变量,以是否发生脑卒中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得出与TIA预后有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ABCD~2、ABCD~2L、ABCD~3及ABCD~3L四种评分法预测TIA后2天、7天内卒中发生率的准确性。评估四种评分法预测TIA患者早期卒中风险的能力,筛选出最可靠的评分法。利用直线回归分析来验证此评分对TIA发病2天、7天内脑梗死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且按此方法对TIA患者危险分层,比较各组间卒中发生率差异,以上全部资料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对共收集到符合条件的181例TIA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年龄22~80岁,平均59.12±11.692岁;患者1年内有60例进展为脑梗死。TIA后1个月、3个月、1年梗死率分别为18.78%、23.76%、33.1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2例,无脑出血及再发脑梗死后死亡。其中2天内发生脑梗死率为8.29%,7天内为14.92%。临床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142例,发生脑梗死53例,占88.33%。其中发作性的单瘫或偏瘫113例,构音障碍或失语55例,偏身感觉障碍38例,视物模糊或视物缺损8例,一过性黑朦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39例,发生脑梗死7例,占1.67%,其中眩晕38例,意识障碍4例,跌倒发作3例,平衡障碍2例,复视4例。对TIA发作持续的时间、发作次数、发作频率、首次发作到治疗的时间与TIA后1年卒中的发生率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①与持续时间<10min组相比,持续时间10~29min和>30min后1年内脑梗死的发生率较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持续时间10~29min组与>30min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②发作次数为1次、发作次数为2~3次及>3次,这三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之前发作次数越多,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③发作频率<1次/d、发作频率1~3次/d与>3次/d,这三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发作频率越多,发生脑梗死的机率越大。④与发作到治疗时间<6h组比较,发作到治疗时间6h~24h组和>24h组后1年内脑梗死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发作到治疗时间6h~24h组与>24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颈内不同程度狭窄的TIA患者与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得出: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不同,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轻度狭窄组比较,中度狭窄组和重度-闭塞组TIA后1年内脑梗死的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中度狭窄组和重度-闭塞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所累及的脑血管系统、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血脂异常、心功能不全、脑血管病家族史、既往脑卒中史、房颤、吸烟、饮酒与TIA患者1年内发生脑梗死的关系,单因素结果显示:累及颈内动脉系统、年龄≥60岁、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心功能不全、血脂异常、既往脑卒中史及脑血管病家族史与TIA患者1年内脑梗死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 <0.05)。为排除各研究因素之间的相互干扰作用,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显著意义的变量赋值,作为协变量,以是否发生脑梗死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α=0.05水平为界,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血脂异常、发作频率>3次/d为TIA患者1年内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TIA患者中高LDL血症66例,2d内发生梗死13例,7d内发生梗死23例;血LDL正常的患者115例,2d内发生梗死2例,7d内发生梗死4例。血中LDL水平不同,患者2d、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不同(P<0.05)。两组比较,TIA患者2d、7d内脑梗死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进行直线相关分析,血LDL水平的正常与否与TIA后2天、7天脑梗死发生率之间有正相关。ABCD~2、ABCD~2L、ABCD~3、ABCD~3L四种评分法预测2天卒中风险时,ROC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783(0.679~0.887)、0.841(0.750~0.931)、0.908(0.859~0.958)和0.912(0.862~0.961)。预测7天卒中风险时,四种评分法的ROC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814(0.732~0.894)、0.872(0.809~0.935)、0.915(0.872~0.959)、0.924(0.884~0.963)。两者均以ABCD~3L评分法曲线下面积最大.通过直线回归分析,ABCD~3L评分与TIA后2天、7天脑梗死发生率之间呈线性关系,而且散点图显示呈正相关关系。ABCD~3L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P<0.05)。按ABCD~3L评分法危险分层,低危组(0~3分)、中危组(4~7分)和高危组(8~10分),各组2天脑卒中率分别为0%、9.41%、38.89%(P<0.05);7天脑卒中率0%、17.65%、66.67%(P<0.05)。不同危险分层TIA患者之间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3L评分预测2天、7天发生脑梗死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2、0.924,预测的准确度较高,当ABCD~3L评分取截断点=5时,灵敏度和特异度之和最大。结论:1TIA后2天、7天、1个月、3个月、1年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8.29%、14.92%、18.78%、23.76%、33.15%。2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发作频率>3次/d为TIA患者1年内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3TIA中血清LDL高者发生脑梗死危险性显著增高,血清LDL增高也是TIA发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4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脑卒中风险时,ABCD~2、ABCD~3评分方法皆具有预测价值,但ABCD~3评分可靠性优于ABCD~2评分。加入生化指标LDL改良后,四种评分法进行比较,ABCD~3L改良评分法在预测TIA是否短期进展为脑梗死时更敏感,其危险分层可用来筛选TIA后早期卒中的高危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