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增长,人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经济开放不仅提高了国内生产效率,还对资源与环境的分配和使用效率产生影响;产品出口不仅会提高劳动者收入,还产生了地区、产业间的工资差异。在国内、国外两个大循环系统下,对外贸易对国内市场产生冲击,产品出口能够促进国内部分劳动力收入上涨,产品进口的技术溢出效应比较明显,对外贸易与对内贸易两个大循环对国内经济效率、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影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大都关注于对外商品贸易、生产效率的研究,对收入分配内涵界定比较单一,开放视角下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协调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结构问题,内外开放仍需进一步深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还不合理。正确处理好开放视角下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关系,有助于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有助于实现分配公平、经济效率与双向开放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在理论上界定了分配公平、经济效率、双向开放的内涵及其协调性的内涵,提出了开放视角下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及其协调性的衡量尺度;依据科学性、系统性、代表性与可行性原则,从分配公平(初次分配公平和再分配公平)、经济效率(生产效率和生态效率)与双向开放(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三个方面,构建了开放视角下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协调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基尼系数法和综合评价法探讨分配公平的测度方法,基于数理统计方法和综合评价分析法探讨经济效率与双向开放的测度方法,基于灰色关联度和灰色B型关联度方法,构建分配公平、经济效率与双向开放三者之间的静态协调性评价指数和动态协调性评价指数,探讨开放视角下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协调性的测度方法;对我国以及东部、中部与西部三大地区的分配公平、经济效率与双向开放及其协调性的现状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对我国开放视角下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协调性进行VAR模型分析;得出了具有启发意义的研究结论;从促进分配公平、提高经济效率、扩大双向开放及其协调性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提供参考依据。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如下几点主要结论:(1)我国分配公平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0年-2000年比较不公平阶段、2001年-2013年相对公平阶段、2014年-2019年比较公平阶段,由比较不公平状态改善为相对公平状态。中部地区收入分配公平度相对较高,东部地区初次分配公平度相对较高,西部地区再分配公平度相对较高。(2)2000年之前我国经济效率综合评价指数较低,上升趋势不明显,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效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达到较高水平。我国生产效率与生态效率基本都呈上升趋势,其中生态效率高于生产效率,生态效率提升幅度略低于生产效率。三大地区的生产效率中,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三大地区的生态效率中,东部高于中部,中部略高于西部。(3)我国双向开放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90年-2000年比较不开放阶段、2001年-2013年相对开放阶段、2014年-2019年比较开放阶段。东、中、西三大地区双向开放度变动趋势相似,其中东部地区双向开放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总体处于相对开放状态,且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中部和西部地区处于相对不开放状态。(4)我国双向开放与分配公平处于勉强协调状态,对内开放与分配公平协调性高于对外开放与分配公平协调性,再分配公平与双向开放协调性高于初次分配公平与双向开放协调性。双外开放与经济效率处于优质协调状态,对内开放与经济效率的协调性近年较高。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处于中等协调状态,初次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的相对距离比较接近,再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变动趋势比较一致,生态效率与双向开放的相对距离比较接近。(5)我国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协调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趋势,历年静态协调度处于良好协调状态。在经济效率与分配公平的协调发展中,生态效率与分配公平的协调性高于生产效率与分配公平的协调性,相对开放地区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协调性相对较高,达到良好协调状态,相对不开放地区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协调性处于中等协调状态。(6)全国分配公平、经济效率与双向开放三者协调度在1990年至2000年三者之间缓慢提高,呈现基本协调状态;在2013年至2019年三者之间基本呈现比较协调状态。在三大地区中,东部地区的分配公平、经济效率与双向开放基本处于比较协调状态;中部地区次之,也处于比较协调状态;而西部地区三者协调度相对较低,基本呈现相对协调状态。(7)经济效率、双向开放能够促进分配公平,双向开放度能够对经济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经济效率综合评价指标能够对双向开放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分配公平度对经济效率综合评价指标和双向开放度的滞后影响相对较小。本文创新点主要有:(1)界定了开放视角下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及其协调性的内涵,提出了开放视角下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及其协调性的衡量尺度。对于分配公平、经济效率、双向开放的内涵及其衡量尺度,现有相关研究仅涉及结果公平(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作为衡量尺度)、生产效率、对外开放,较少考虑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与再分配公平,较少考虑生态效率,较少考虑对内开放,几乎没有涉及开放视角下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协调性的内涵与衡量尺度。本研究从初次分配公平与再分配公平、生产效率与生态效率,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方面,界定了分配公平、经济效率、双向开放的内涵及其协调性的内涵,提出了开放视角下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及其协调性的衡量尺度。本研究论述的开放视角下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及其协调性的内涵与衡量尺度比较系统与全面,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2)构建了开放视角下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协调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现有相关研究对经济效率的评价指标只是测算投入生产效率的评价指标,较少考虑生态效率的评价指标。对分配公平的评价指标通常采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这些指标用来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或分配结果不平等)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用来度量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以及再分配公平不太合适。对双向开放程度的评价指标,理论界注重对外开放以及商品贸易的评价指标,较少考虑对内开放以及要素市场的评价指标。构建开放视角下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协调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不是某一个或几个指标,而应该构建相互联系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依据科学性、系统性、代表性、可行性原则,从分配公平(初次分配公平和再分配公平)、经济效率(生产效率和生态效率)与双向开放(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三个方面,根据开放视角下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协调性的内涵与衡量尺度,构建了开放视角下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协调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3)提出了开放视角下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协调性的测度方法,对我国以及东部、中部与西部三大地区的分配公平、经济效率与双向开放及其协调性现状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现有相关研究对分配公平、经济效率与双向开放的测度方法研究较少,主观因素、价值判断因素比较多,定量分析成果较少。现有研究较少涉及开放视角下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协调性的测度方法,多数学者对结果公平、生产效率、对外开放进行测度,这是目前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现有相关研究较少涉及对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公平、经济效率与双向开放及其协调性进行综合评价。本研究基于基尼系数法和综合评价法探讨分配公平的测度方法,基于数理统计方法和综合评价分析法探讨经济效率与双向开放的测度方法,构建分配公平评价指数、经济效率评价指数、双向开放评价指数;基于灰色关联度和灰色B型关联度研究方法,探讨开放视角下分配公平、经济效率与双向开放两两之间、三者之间协调性的测度方法,构建了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两者之间以及分配公平、经济效率与双向开放三者之间的静态协调性评价指数和动态协调性评价指数。测度方法是依据分配不公平的度量方法与现代统计方法提出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我国以及东部、中部与西部三大地区的分配公平、经济效率与双向开放及其协调性现状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对我国开放视角下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协调性进行VAR模型分析,得出了具有启发意义的研究结论,为政府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提供了实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