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常可引起一种叫短暂神经症候群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它的发生率与高渗葡萄糖溶液配制成的重比重局麻药的使用率呈正相关。有关研究发现高渗葡萄糖溶液可以导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神经纤维脱髓鞘等病理改变。本研究以SD大鼠为实验动物,观察高渗葡萄糖溶液对大鼠行为学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病理结构的影响,探讨临床上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应用重比重局麻药的隐患,从而寻找一种更为安全和规范的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方法。材料与方法70只成年SD大鼠,雌雄不限。制作鞘内置管动物模型,分笼饲养3d后改良平行线实验观察无神经损伤者再按随机法分成3组,分别鞘内注射NS,5%GS和10%GS各20ul。每组大鼠按鞘内注药后2h、24h、48h和72h再分为4个亚组,分别用改良平行线实验、热缩足潜伏期及体重变化来观察高渗葡萄糖溶液对大鼠的行为学影响。处死并分离大鼠L4-5节段背根神经节,4个亚组分别作HE染色和尼氏体染色,光镜下观察背根神经节细胞结构随着时间变化和葡萄糖浓度变化的改变。2h亚组同时作电镜染色,观察背根神经节的超微结构是否发生改变。结果70只大鼠中仅有63只进入最终结果分析,1只大鼠置管时死亡。1、改良平行线实验结果:置管后有6只大鼠因为出现神经损伤而未通过改良平行线实验,被弃用;给药后所有大鼠均通过改良平行线实验。2、热缩足潜伏期的改变:置管后所有大鼠的热缩足潜伏期较置管前均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药后,10%GS组大鼠热缩足潜伏期较给药前和其他两组有所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体重增量的变化:给药后连续三天各组大鼠的体重增量有存在差异,但组间差异方差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4、病理结构的改变:HE染色结果发现,给药后2小时,对比NS对照组,5%GS组和10%GS组背根神经节细胞脱水率明显增高,均有统计学意义;对比5%GS组,10%GS组背根神经节细胞脱水率较高,有统计学意义。而给药后24h,两组实验组节细胞的脱水率均明显减低,与同一时间的NS组无明显差异,但与给药后2h组内脱水率比较差异则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给药后48h和72h,三组细胞的脱水率组间无明显差异,组内自身对比亦无统计学上的差异。给药后2h细胞脱水表现为:节细胞皱缩,与周围卫星细胞分离,核浓缩,核仁消失,尼氏体减少,染色变淡,细胞有发生凋亡的趋势。24h后节细胞的脱水现象则有所减轻,48h亚组可见节细胞代偿性水肿,72h后节细胞形态已基本恢复正常。电镜下观察结果:鞘内给药后2h,NS对照组表现为轻度的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的损伤,5%GS组表现为轻至中度的节细胞和髓鞘损伤,10%GS组则表现为重度的节细胞损伤和髓鞘损伤,线粒体肿胀、空泡变,嵴消失;内质网肿胀扩张,溶酶体增多,髓鞘肿胀疏松,甚至崩解,内细胞器结构不清,轴索部分剥离。结论高渗葡萄糖溶液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和神经纤维均有损伤作用,这种损伤在浸润2h即可表现出来,但不引起大鼠行为学上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同时这种损伤在24h内具有可逆倾向。与临床上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引起的短暂神经症候群的特点基本相符,但不完全一致,有待进一步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