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围刺滞针法与普通针刺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以疼痛评分、腰部活动度观测指标观察治疗前后腰部的变化情况。 方法:将符合入选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围刺滞针组)和对照组(普通针刺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取穴:阿是穴(第三腰椎横突尖部压痛最明显处),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用不锈钢毫针,在阿是穴直刺一针,针尖直达第三腰椎横突尖处,产生明显酸胀得气感后,采用滞针提拉法(徐徐将针柄向单一方向捻转,直至针体不动,肌肉缠针尖,难以进退为止),待针下有沉滞感后稍微向上提拉2~4次,再按滞针反方向捻针体,使针体松动,同时退针至皮下,如此反复交替操作2~4次(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都交替应用)。然后以阿是穴为中心,进行围刺,针刺方向朝向第一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腰部并予TDP照射。对照组取穴:阿是穴、肾俞穴、大肠俞穴、秩边穴、委中穴、太溪穴,行传统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腰部并予TDP照射。治疗时间均为每日1次,治疗7次为1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积分和治疗前后腰部活动度变化。 结果:(1)两组方法对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73.33%,经统计学分析,P<0.05,提示围刺滞针法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2)通过对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平均分比较以及两组治疗后疼痛评分的比较,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种方法都对疼痛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围刺滞针法改善程度优于常规针刺法。 (3)通过对两组治疗前后腰部活动度的前屈、后伸比较及两组治疗后的前屈、后伸比较,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方法在改善腰部活动度的前屈、后伸都有一定的作用,但围刺滞针法优于常规针刺法。 结论:围刺滞针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法,其针刺方法和手法操作方便、安全、有效且无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上采纳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