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刺滞针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观察

来源 :广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围刺滞针法与普通针刺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以疼痛评分、腰部活动度观测指标观察治疗前后腰部的变化情况。  方法:将符合入选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围刺滞针组)和对照组(普通针刺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取穴:阿是穴(第三腰椎横突尖部压痛最明显处),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用不锈钢毫针,在阿是穴直刺一针,针尖直达第三腰椎横突尖处,产生明显酸胀得气感后,采用滞针提拉法(徐徐将针柄向单一方向捻转,直至针体不动,肌肉缠针尖,难以进退为止),待针下有沉滞感后稍微向上提拉2~4次,再按滞针反方向捻针体,使针体松动,同时退针至皮下,如此反复交替操作2~4次(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都交替应用)。然后以阿是穴为中心,进行围刺,针刺方向朝向第一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腰部并予TDP照射。对照组取穴:阿是穴、肾俞穴、大肠俞穴、秩边穴、委中穴、太溪穴,行传统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腰部并予TDP照射。治疗时间均为每日1次,治疗7次为1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积分和治疗前后腰部活动度变化。  结果:(1)两组方法对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73.33%,经统计学分析,P<0.05,提示围刺滞针法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2)通过对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平均分比较以及两组治疗后疼痛评分的比较,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种方法都对疼痛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围刺滞针法改善程度优于常规针刺法。  (3)通过对两组治疗前后腰部活动度的前屈、后伸比较及两组治疗后的前屈、后伸比较,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方法在改善腰部活动度的前屈、后伸都有一定的作用,但围刺滞针法优于常规针刺法。  结论:围刺滞针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法,其针刺方法和手法操作方便、安全、有效且无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上采纳应用。
其他文献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具有鲜明的体验性,适宜用体验式教学法进行教学。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特点,就教学中如何运用体验式教学法进行了探索与总结。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法 职业生涯规划课 运用  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教材大部分内容要求同学们在“做中学,学中做”,许多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家乡情况、专业特点进行个性化作答,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眼、脑、身、心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学位
目的:  课题拟从宏观白细胞系统的变化和微观凋亡通道相应凋亡蛋白酶的调动双重角度探索损伤血瘀证早期机体的变化,以及黄芪对损伤血瘀证干预的机制,以期为临床上损伤血瘀证早
学位
课题背景: 应激性溃疡(SU)是临床常见的应激性疾病,是应激状态下一种以胃粘膜糜烂或浅表性溃疡为特征的急性病变,重者可发生消化道出血、穿孔,出血后病死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治疗尚缺乏有效措施。近来研究表明胃酸并非导致应激性溃疡发生的关键因素,其发病尚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密切相关;因此对高危人群的防治应在制酸的同时,采用综合治疗手段,可有效降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及出血率。应激性溃
目的:通过实验观察温阳消饮法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对胸腔积液模型大鼠肾脏水通道蛋白2表达影响的研究,从分子水平揭示温阳消饮法治疗水饮病的机制和水饮形成的部分病理本质。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20-240g,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法,将其分为实验A组(40只)和空白对照组(8只)。将实验A组胸腔注射1%λ-角叉菜胶,造成胸腔积液(悬饮)模型。造模24小时后拍摄X线平片对模
本研究通过观察痞满病人胃镜下胃动力分型、胃电图参数、胃排空情况和移行性运动复合波等的变化,探讨痞满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胃动力障碍的关系。 研究方法:根据《中药新药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