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本研究:一、探讨肝硬化逆转的新概念(广义、狭义);二、依据此概念,观察肝硬化逆转的情况,并尽可能地回答中医干预程度对肝硬化逆转的影响或价值,为我们临床评价肝硬化疗效提供具有循证医学思想的客观依据。方法:一是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学习和研究,分析肝硬化逆转观念的变化及争议点;二是对2006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及大学城医院肝病科或消化内科门诊或住院部诊断为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经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后的99例病人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评估中西医治疗对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疗效的影响,从临床资料中探讨肝硬化的"逆转"情况。结果:一、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学者对于肝硬化逆转问题的不同观点,提供并分析了不同观点的依据及原因。我们认为可以从广义和狭义方面提出肝硬化逆转的概念:狭义的肝硬化逆转概念是指肝硬化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大体形态学的结节或组织学的假小叶)的消失,并伴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消失;而广义的肝硬化逆转概念既是指肝硬化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大体形态学的结节或组织学的假小叶)的稳定或缓解,甚至消失,即它包含了狭义的肝硬化逆转概念,同时也应包括肝硬化患者的中医症候(包括临床症状及体征)、客观检测指标(包括血清学的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病毒学方面等;影像学的超声、CT、MRI等)及评价指标(包括APRI等)的稳定或好转。二、临床病例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9例病例,各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肝功能方面,三组治疗前后ALT、AST、TBIL、ALB及PT的组内差异及治疗后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常规方面,三组治疗前后WBC、RBC、HB、PLT的组内差异及治疗后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PRI值方面,三组治疗前后的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低暴露组及中医高暴露组较中医无暴露组低(P<0.05)。B超积分方面,中医高暴露组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无暴露组及中医低暴露组治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三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高暴露组较中医无暴露组及中医低暴露组低(P<0.05)。中医症候方面,中医低暴露组、中医高暴露组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无暴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三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低暴露组及中医高暴露组中医症候评分较中医无暴露组低(P<0.05)。病毒学方面,三组治疗前后HBsAg定量组内及治疗后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前后HBeAg定量组内及治疗后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治疗后的HBV-DNA定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高暴露组的HBV-DNA阴转率较中医无暴露组及中医低暴露组高(P<0.05)。结论:1.肝硬化逆转的概念是指肝硬化的疾病状态向好的方向转化或发展,好转视角分为病理和临床两个方面,针对国内外对于肝硬化能否逆转的不同观点,为了减少争议,也为了临床上更好地评估肝硬化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统一认识,我们认为肝硬化逆转应该引入狭义逆转和广义逆转的概念。2.通过对临床病例的研究分析,从肝硬化广义的逆转概念角度看,临床中西医结合长期干预治疗(尤其是中医药较多干预时)乙肝肝炎后肝硬化,可持续抑制HBV DNA复制,降低B超积分,改善肝脏纤维化及中医症候,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逆转"肝硬化;而对于狭义的肝硬化逆转的病例,尚需时间和耐心去观察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