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道的传承为视角,研究朱熹对孔子门人言行的诠释。问题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孔子门人的言行及其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二是朱熹对这些思想内容的挖掘及反思。所以,本文所研究的不是朱熹的诠释思想或诠释理论,而只是通过朱熹对孔子门人言行的诠释,阐述朱熹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于《论语》这一经典所反映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及其思考方式,揭示这些理解和思考的哲学内涵或普遍意义。因此,孔子门人言行只是本文研究的基本元素,朱熹对这些言行的诠释才是本文的研究对象。当然,所有研究都紧密围绕道的传承来展开。本文认为,孔门教和学的生活也就是道的传承活动,教就是传,学就是承,教学就是传承;教是传道,学是承道,教学就是道的传承。以道的传承为视角,也就是从传承的理念、方式、目的和内容等方面来挖掘孔子门人言行中的思想内容,而孔子对门人所作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的分科恰好提供了这些方面的素材。孔子称赞擅长于德行的颜回乐与贤,体现了道的传承理念;孔子传授擅长于言语的子贡知与言的具体方法,体现了道的传承方式;擅长于政事的子路以施政纲要言志,体现了道的传承目的;擅长于文学的子夏探讨学与仁的关系,则体现了道的传承内容。
本文的研究方法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面向《论语》的生活世界,挖掘孔门言行的思想内涵;第二层次则是面向朱熹诠释的三大语境,揭示朱熹对孔子门人言行的反思及其思想方式。与其他关于朱熹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相比,本文的不同之处在于面向朱熹诠释《论语》的三大文本《论语或问》、《论语集注》、《朱子语类》,分别把它们当作与宋儒、古人、门人对话的三种不同语境,作为朱熹思想创新不可或缺的三个重要环节。以道的传承为视角,以面向朱熹诠释的三大语境为方法,本文分别从颜回之乐与贤、子贡之知与言、子路之志与政、子夏之学与仁四个方面论述了朱熹对孔子门人言行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