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对孔子门人言行的诠释——以道的传承为视角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zhizi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道的传承为视角,研究朱熹对孔子门人言行的诠释。问题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孔子门人的言行及其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二是朱熹对这些思想内容的挖掘及反思。所以,本文所研究的不是朱熹的诠释思想或诠释理论,而只是通过朱熹对孔子门人言行的诠释,阐述朱熹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于《论语》这一经典所反映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及其思考方式,揭示这些理解和思考的哲学内涵或普遍意义。因此,孔子门人言行只是本文研究的基本元素,朱熹对这些言行的诠释才是本文的研究对象。当然,所有研究都紧密围绕道的传承来展开。本文认为,孔门教和学的生活也就是道的传承活动,教就是传,学就是承,教学就是传承;教是传道,学是承道,教学就是道的传承。以道的传承为视角,也就是从传承的理念、方式、目的和内容等方面来挖掘孔子门人言行中的思想内容,而孔子对门人所作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的分科恰好提供了这些方面的素材。孔子称赞擅长于德行的颜回乐与贤,体现了道的传承理念;孔子传授擅长于言语的子贡知与言的具体方法,体现了道的传承方式;擅长于政事的子路以施政纲要言志,体现了道的传承目的;擅长于文学的子夏探讨学与仁的关系,则体现了道的传承内容。   本文的研究方法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面向《论语》的生活世界,挖掘孔门言行的思想内涵;第二层次则是面向朱熹诠释的三大语境,揭示朱熹对孔子门人言行的反思及其思想方式。与其他关于朱熹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相比,本文的不同之处在于面向朱熹诠释《论语》的三大文本《论语或问》、《论语集注》、《朱子语类》,分别把它们当作与宋儒、古人、门人对话的三种不同语境,作为朱熹思想创新不可或缺的三个重要环节。以道的传承为视角,以面向朱熹诠释的三大语境为方法,本文分别从颜回之乐与贤、子贡之知与言、子路之志与政、子夏之学与仁四个方面论述了朱熹对孔子门人言行的诠释。
其他文献
民族主义自欧洲近代革命以来,一直同政治革命运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特别在二战时期,民族主义的极端形式造成巨大的战争灾难。许多学者对民族主义的产生、发展进行各种研究,本文正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的流动趋势也在不断加快,各个区域之间的教育合作也在不断的进展.就福建省而言,其有“海西丝绸之路”的美誉,因此,其与中国台湾的教育合作也在进
大禹文化是我国国家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我国对于大禹文化的研究却相对薄弱,其文化再利用则更少.现代社会,经济与科技都在不断发展,怎么利用现代方式来保护和发
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以天文学的革命为开端,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等人都为新天文学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伽利略的审判曾将科学和宗教置于水火不容的地位,宗教似乎成为新科
幸福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目标,也是古今中外思想家们所讨论的永恒话题。幸福包括个人幸福和公共幸福。而由个人幸福组成的公共幸福更是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是国家社会的政
网络百科上的编辑战时有发生,这就让很多人在面对维基类百科知识时不免会产生疑问:这种知识到底可不可信,或者说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知识?由于维基类百科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知识类
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更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被人们称为的“伪技术”现象也大量出现,但学界对伪技术的研究甚少,本文试图就此现象做一些学理上的探讨。伪技术是相
唯物史观作为探讨现代性问题的重要视角常被西方话语体系遮蔽。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现代性是建立在现代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社会整体特征,以资本为核心的现代生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