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综纤维素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p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纤维素是一种可再生型的生物质纳米材料,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表界面调控进而在先进功能材料的构筑中充分发挥其优异性能,是生物质纳米材料领域的关键性挑战。纳米综纤维素,作为一种由纳米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组成的复合型生物质纳米材料,近年来在先进功能材料的构筑及应用中展现出优异的表界面调控优势。然而,纳米综纤维素在制备和特性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依然非常有限,限制了其应用的开发和拓展。本论文从纳米综纤维素的结构出发,探索其制备过程,深入研究其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规律,理解其在构筑先进功能材料中的表界面调控优势,最终为生物质纳米材料的开发和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以蔗渣综纤维素为原料,采用机械法制备了蔗渣纳米综纤维素(HCNFs),并结合酶处理和碱处理的非衍生化处理方式,对HCNFs进行了结构调控,研究了HCNFs的结构和性质及其在非衍生化处理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HCNFs的形貌为网络状纳米纤维,单根纤维直径约为13 nm,由厚度约为3.5 nm的半纤维素层包覆直径约6 nm的纤维素纳米纤维组成“包覆型”结构。另外,HCNFs的表面含有丰富的化学官能团和电荷,特别是疏水性的乙酰基。经木聚糖酶和氢氧化钠分别处理后,HCNFs中半纤维素的含量、乙酰基含量、表面电荷量均会降低,但结晶度指数会增加。此外,处理后HCNFs水分散液均匀性降低,而热稳定性及对水的亲和性在经过处理后会增加。(2)基于仿生界面构筑策略,采用自组装的方式,构筑了纳米综纤维素/碳纳米管导电复合材料(HCNF/CNT),并将其用作液体传感器。研究了HCNF/CNT的导电性能、力学性能、界面结构特征以及传感性能,探索了HCNFs的特性对HCNF/CNT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成功构筑的HCNF/CNT展现出优异的导电性能(电导率123 S/m)和力学性能(拉伸强度121 MPa),并可作为高灵敏度、高稳定性的液体传感器使用。HCNF/CNT优异的导电性能得益于HCNFs表面丰富的半纤维素能够对CNTs产生均匀的分散效果,该分散机制与表面活性剂的分散机制类似,赋予了导电材料有序的结构,降低了界面电阻。同时,半纤维素可作为界面粘合剂,增强两者的界面相互作用,使其获得优异的力学性能。(3)基于界面间协同作用的策略,采用HCNFs辅助超声水相剥离首先制备了氮化硼纳米片(BNNSs),随后引入液态金属(Ga)对BNNSs进一步修饰,最后与纸浆纤维复合构筑了纸基导热材料。重点研究了HCNFs和Ga的协同作用对纸基导热复合材料的构筑和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HCNFs有效地降低了水相介质的表面张力,增强了与氮化硼的表面浸润性,有利于超声水相剥离过程,进而制备出具有高得率、优异水分散性、完整晶体结构、较少表面缺陷以及较高长径比的BNNSs。通过BNNSs表面上的HCNFs和Ga3+的螯合作用,在BNNSs表面成功引入了具有相变性的Ga。Ga在导热材料中不仅可以桥接BNNSs,降低界面热阻;还可以填充材料空隙,替代空隙中低导热的空气,增强热传导效率。最终,纸基导热材料展现出优异的导热性能(11.78 W m-1K-1)、柔韧性和使用稳定性,并可以作为柔性散热片应用于LED模组热管理。(4)基于“衍生纳米化”的策略,以桦木综纤维素为原料,采用氨基磺酸衍生化与高速机械剪切纳米化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表面硫酸酯化的纳米综纤维素(SHCNF)。研究了综纤维素中双组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酯化反应机制及SHCNF的结构和性能特征。结果表明:SHCNF的形貌为单根纳米纤维,直径约为2~4 nm,长度约为1μm,表面含有丰富的硫酸基团和电荷。经过反应动力学调控(温度和时间),SHCNF中硫酸基团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时间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综纤维素氨基磺酸酯化反应过程具备较低的化学反应活化能,且存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双组份竞争机制。其中,半纤维素的酯化反应占据主导地位,硫酸基团主要位于半纤维素上。SHCNF具有优异的分散稳定性能、再分散性能、流变性能且构筑的纳米膜材料展现出良好的力学性能和透明性能。
其他文献
近年来,国家发展进入转型阶段,社会民生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国家的民生发展逐渐从经济发展的附属产物,转变为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如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美好生活幸福感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随着一系列切实关系民生问题的居住区及社区生活圈规划标准与导则的颁布,城市规划领域对生活质量和社区建设等问题的关注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国内外学者在生活质量评价、社区生活圈的划定和设施配置等维度进行深入
学位
目前臭氧层破坏等问题导致环境中紫外线照射强度的增强,进而引起皮肤晒黑、晒伤、光老化、皮肤癌等皮肤问题。为了有效应对氧化性皮肤损伤等问题,通常会在化妆品/药妆品中使用具有强抗氧化、美白等作用的天然抗氧化剂,这些活性物质的潜在活性及皮肤渗透性可能会受到其氧敏感性、较差的水溶性的影响。目前已有不少纳米材料递送系统被用于改善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功能特性,包括脂质体、纳米乳剂、高分子聚合物纳米颗粒和水凝胶,然而
学位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环保政策的日趋严格,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使用日益受到限制。传统泡沫塑料是塑料总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低密度、高比强度、良好的绝缘性能和能量吸收性能等优良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然而,由于生产塑料泡沫的原材料不可再生,且其本身不可降解的顽固特性以及回收政策的不健全,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以纸浆纤维为原料制备的具有三维多孔结构的泡沫材料具有密度低、隔热和隔音等特点,是
学位
近年来,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下降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普遍社会现象,睡眠不足常伴随着记忆和认知能力下降,甚至可能引发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表明,食源性干预策略有助于预防和延缓记忆障碍。生物活性肽由于具有来源广泛、易于消化吸收、具有多种生理功能以及安全有效等优点,被认为是预防或控制慢性疾病和促进人类健康的天然活性成分。本文以蓝圆鲹为原料,通过限制性酶解技术制备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酶解产物,并采用动物实验评估
学位
新橙皮苷是一种含有甲氧基的黄酮类物质,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但是由于水溶性差,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降解,导致生物利用度和生物活性降低,严重限制了其作为营养素和药物的应用。采用食品大分子运载体系包埋疏水活性物质能有效提高疏水性活性物质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率。目前鲜有将纳米技术应用于新橙皮苷-食品大分子载体体系的构建,因此构建新型纳米颗粒食品体系,促进天然绿色食品纳米颗粒体系稳态化,为新橙皮苷等疏水性营养
学位
近几十年来,随着食品工业化的逐步推进,加工食品和超加工食品的供应和消费急剧增加,促进了肥胖症和糖尿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大流行,这俨然成为了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其中,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晚期糖化终末产物(AGEs,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被认为是造成肥胖症和糖尿病风险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然而,目前国内外对食源性AGEs的研究多集中于其促炎效
学位
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目前已成为威胁全球人类死亡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研究表明血管功能损伤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直接相关。临床降压药物大多需终生服用且副作用较为明显,因此,挖掘安全、绿色的食源性生物资源中的活性成分以辅助改善血管功能进而控制血压,成为当前功能性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生物活性肽主要来源于食源性蛋白质资源,因其具有改善记忆、降低血压、调节血脂和血糖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食品加工
学位
生物质是指自然界中具有可再生特性的有机类非化石资源,它们储量丰富、来源广泛、理化性质独特且可设计性强,被视为是替代不可再生石化产品制备离子凝胶的理想原料。然而,现阶段生物质在离子凝胶领域的应用仍存在一些难点亟待解决:(1)生物质原料占比较低,石油基原料(如单体、交联剂、引发剂)仍占据主导地位并提供功能优势;(2)聚合步骤冗长、繁琐且涉及外部溶剂,不利于大规模生产;(3)生物质制备离子凝胶大多需要水
学位
电催化水分解被认为是制备清洁氢气能源的一种有前途的方法。由于阴极的析氢反应(HER)和阳极的析氧反应(OER)过程中产生的高过电位,致使电解水制氢的能量转换效率低,极大地阻碍了电解水制氢的发展。目前,虽然商用的贵金属基电催化剂(Pt/C、Ir O2和Ru O2等)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但由于其高成本、资源储量低等问题,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因此,开发储量丰富、低成本和高效的非贵金属电催化剂对于提高电
学位
随着传统石化资源的不断枯竭和国家环保标准的不断提高,具有可降解和可再生性能的生物质基材料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环糊精金属有机骨架(CD-MOFs)是以生物质材料环糊精为有机配体合成的一种新型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独特的孔隙结构使其对客体分子具有优异的包埋能力,但粉末晶体结构、高脆性和在水中的不稳定性使其在加工成型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如纤维素和壳聚糖等具有可降解、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