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以湖北红安县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d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我国农村聚集的人口过多,劳动力过剩一直是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迅速减少,但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加快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 本文以湖北红安县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红安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的分析,阐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红安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及方式进行了描述,分析了转移中遇到的问题及产生的成因,最后,提出了解决得对策。 除绪论外,本文共4部分内容。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研究意义,分别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国外研究和国内研究的观点及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关概念的辨析以及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部分介绍了全国农村劳动力现状,并以红安县为例,介绍了红安县农村劳动力现状的六个特点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阐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及成因,并以红安县为例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说明。 第三部分结合红安县实际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与方式,一是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二是城市化战略。 第四部分,提出建议即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工作。
其他文献
本文从社会分层理论的多元分层标准出发,以广州市老年人口为例,描述了老年人口在主要养老资源占有方面的差异及其变化,探讨了以经济资源占有为主导的老年人口社会分层的标准,以及
学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大批工人涌入其中,形成了私营企业工人群体,这一群体主要包括国企下岗工人、农民工和直接进入私企的职工三类人群。他们在市场化改
“零散劳工”,是我国农民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一直以来受到社会的忽视与否认,处于社会边缘地位。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与城市社会的进步,该群体的生活、就业情况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因土地被征用开始了市民化进程。由于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失地农民的自身状况,让大量的失地农民就业于正规部门进行正规就业是不现实的
婚礼消费,属于典型的符号消费。其消费内容无一不具有浓厚的符号意味。鲍德里亚认为,现代社会的早已不再是使用价值得到满足。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消费中符号价值内涵的追求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