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加速构建中国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研究详细解构了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从志愿精神、志愿者、志愿组织、志愿活动和支持要素等方面分析,总结了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经验,丰富了奥运会志愿服务理论,为以后大型赛事和活动的志愿者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依据我国国情和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促进其健康、稳步发展,并最终推动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本研究提出了一下结论:1中国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是指在我国社会范围内由志愿文化、志愿者、志愿组织、志愿活动及支撑要素有机组合而形成的全面、持续、宏大的统一整体,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国基本国情为实践依据,以志愿服务为活动形式,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以提高公民文明素质群众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2.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经历30余年发展,在青年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和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在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和缺陷,诸如缺乏法律法规保护、组织制度不健全、资金匮乏等,应在发展中完善。3.北京奥运会志愿精神是基于“人文奥运”理念,由广大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凝集于“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之中的热爱祖国、团结友谊、爱好和平、文明有爱、无私奉献、恪守承诺、勇于担当、团队协作、自信乐观、不断超越的精神。4. 170万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在思想道德品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养、专项技能、服务技能和人际沟通等多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能力,保证了赛事的顺利进行:北京奥运会志愿活动形式多样、主体鲜明,创造了“北京模式”。5.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作为影响巨大的实践活动,有力的推动了志愿精神、志愿者、志愿组织、志愿活动及支持要素等在中国的发展和完善,促进了志愿服务在全社会的普及和实践,促进了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全面发展。6.基于对我国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各要素发展历程与现状的客观分析,提出建立和完善中国志愿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并进行了特征分析。我国社会志愿服务体系能否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重点在于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接轨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相统一的志愿组织层级结构。论文随机验证编号:BT67432226433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