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急性脑梗死时,人体发生了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和免疫功能变化,其中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细胞因子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细胞因子既是缺血后炎性反应的重要介质,又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及转归的一项独立指标。溶栓疗法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希望的治疗方法之一,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目前被证实最有效的溶栓药物,但其在中国的临床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并且有关rt–PA溶栓治疗与血清IL-6、TNF-α水平变化关系的报道尚不多见。为了评价超早期rt-PA溶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且为临床防治急性脑梗死、探讨rt-PA应用尚待解决的问题及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我们对rt-PA溶栓后血清IL-6、TNF-α水平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方法:选择首次急性发作6h内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为实验观察对象,随机分为rt-PA溶栓组和东菱克栓酶治疗组,健康体检者血清为检测指标的对照。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h血清中IL-6、TNF-α水平,并记录患者在两种治疗前和治疗后2h、12h、24h、7d、14d、30d的NIHS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评分)及治疗90d时的日常生活活动指数(Barthel指数)。通过比较两个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中IL-6、TNF-α的水平,以及两个治疗组血清中IL-6、TNF-α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4h的水平和各个时间点NIHSS评分变化,探讨IL-6、TNF-α两种细胞因子是否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病过程,并对rt -PA溶栓疗效、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1.不同治疗组血清IL-6、TNF-α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的比较两种治疗前患者血清的IL-6、TNF-α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24h检测两个治疗组患者血清的IL-6、TNF-α水平有所下降,但仍较正常对照组为高(P<0.05)。2.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血清IL-6、TNF-α的影响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的IL-6、TNF-α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24h后两组细胞因子值均有所下降(P<0.05),但rt-PA溶栓组的值下降更为明显(P<0.05),说明两种疗法对IL-6、TNF-α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并且rt-PA溶栓治疗的抑制作用更显著。3.不同治疗前后患者NIHSS评分的动态观察治疗前两治疗组患者的NIHSS评分值均升高,但两治疗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有改善,但rt-PA溶栓组的改善比较明显,rt-PA溶栓组在治疗后2h、12h、24h、7d、14d、30d时NIHSS评分与东菱克栓酶组比较有差异(P<0.05),提示溶栓组治疗的近、远期效果明显好于东菱克栓酶治疗组。4.不同方法治疗后90d患者的Barthel生活指数比较治疗90d时rt-PA溶栓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明显好于东菱克栓酶组,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别(P<0.05),rt-PA溶栓治疗远期效果好于东菱克栓酶。5.不同治疗方法的安全性比较rt-PA溶栓组治疗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1例,粘膜出血1例,东菱克栓酶治疗组治疗后发生粘膜出血1例,两治疗组均无死亡病例,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细胞因子IL-6、TNF-α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介导了脑梗死早期炎性反应,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细胞因子IL-6、TNF-α有可能作为急性脑梗死的病情程度和治疗效果的临床指标。2、rt-PA溶栓治疗较东菱克栓酶治疗更显著降低了有害的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的水平。3、rt-PA溶栓治疗更显著改善患者的NIHSS评分和Barthel生活指数,溶栓治疗的近、远期疗效明显好于东菱克栓酶治疗。4、rt-PA溶栓治疗是相对安全的,对于临床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和地区可推广。rt-PA溶栓疗法可以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治疗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