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机整机动力学特性研究

来源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baqq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煤机作为综采工作面中的关键装备之一,其动力学特性直接影响着整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为此,本文通过理论建模、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采煤机整机动力学特性进了系统性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基于采煤机工作面力学检测分析实验平台,分别进行了五种不同牵引速度下滚筒载荷实验测试,采用数据拟合方法构建了滚筒载荷的牵引速度修正系数的拟合公式,并通过实验方法对拟合公式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为研究采煤机行走轮与销排的啮合特性对截煤过程中整机稳定性的影响,采用三维分形理论,从微观角度建立了平滑靴与中部槽的切向接触刚度模型,采用Hertz接触理论,建立了含有间隙的采煤机行走轮与销排结合面法向啮合刚度模型,依据采煤机调高油缸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建立了调高油缸的支撑刚度模型,利用胡克定律,建立了摇臂弯曲刚度模型以及机身与牵引部连接刚度模型,并以上述模型为基础,采用振动力学和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了采煤机整机牵引-摇摆的13自由度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采用数值分析方法求解了在采煤机牵引速度为3 m/min、煤岩坚固系数f=3、开采俯仰角为0工况下,采煤机滚筒、摇臂、机身等关键零部件的非线性振动特性。结果表明:在实验修正载荷下,采煤机前摇臂、行走箱和机身主振动频率分别为17.57Hz、11.89Hz、8.83Hz;前滚筒、摇臂、行走箱的振动摆角和位移波动范围分别为-0.4rad~0.8rad、-0.1rad~0.5rad、±12mm,其中采煤机前滚筒和行走箱在牵引方向上受到的载荷冲击最大,振动加速度波动范围分别为±500mm/s2,±400mm/s2;随着煤岩硬度由f=3增加f=5的过程中,采煤机前行走箱的振动位移均值变化趋势最大,变化范围为5.94mm~7.12mm;当采煤机牵引速度在1.5m/min~3.5m/min变化的过程中,前滚筒和摇臂振动摆角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18rad~0.37rad、0.17rad~0.32rad;当采煤机俯仰角在0~30°变化的过程中,前滚筒、摇臂、行走箱振动摆角和位移平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32rad~0.48rad、0.25rad~0.47rad、4.46mm~2.64mm。为研究采煤机截煤过程中,竖直与俯仰振动特性对整机稳定性的影响,综合考虑了采煤机机身、摇臂、牵引部等零部件的含间隙接触摩擦特性,分别建立了机身与牵引部连接刚度模型、摇臂与牵引部连接刚度模型、滑靴与刮板输送机接触模型,再以上述模型为基础,建立了采煤机13自由度竖直-俯仰耦合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并数值求解采煤机关键零部件的非线性振动特性。结果表明:在实验修正载荷下,采煤机前牵引部、行走箱和机身主振动频率分别为7.47Hz、11.06Hz、9.21Hz。前摇臂和牵引部的振动位移范围分别为-1mm~5mm、-2mm~5mm,其中前摇臂的振动加速度波动范围为±300mm/s2。当牵引速度由1.5m/min~3.5m/min变化的过程中,前滚筒、摇臂、行走箱、牵引部振动摆角和位移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 0.17rad~0.34rad、2.07mm~5.70mm、0.30mm~2.37mm、0.11mm~2.01mm。随着煤岩硬度由f=3变到f=5的过程中,前行走箱振动位移均值变化范围为1.96~4.64mm。当采煤机俯仰角在0~30°变化的过程中,前滚筒、摇臂、行走箱振动摆角和位移平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36rad~0.52rad、0.27rad~0.50rad、2.29mm~4.32mm。为研究斜切工作过程中对采煤机整机稳定性的影响,综合考虑了斜切工况下采煤机各零部件间含间隙接触摩擦特性,分别建立了含有间隙条件的导向滑靴内侧与销排两端面法向接触刚度模型及其与销排顶面的切向刚度模型,平滑靴与中部槽的切向刚度模型,含有间隙条件的摇臂与牵引部结合面的法向接触刚度模型,机身与牵引部连接刚度模型。基于以上模型建立了斜切工况下采煤机整机13自由度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并数值求解了采煤机关键零部件的非线性振动特性。结果表明:在实验修正载荷下,采煤机前摇臂和行走箱主振动频率分别为16.63Hz、12.14Hz;前滚筒、摇臂、行走箱的振动摆角和位移波动范围分别为-0.6rad~0.3rad、-0.4rad~0.1rad、-14mm~14mm,其中前摇臂和行走箱振动加速度波动范围分别为±400rad/s2、±400mm/s2。当采煤机牵引速度由1.5m/min~3.5m/min变化的过程中,前滚筒、摇臂、行走箱振动摆角和位移平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16rad~-0.44rad、-0.15rad~-0.39rad、-4.61mm~-6.67mm。最后,利用国家能源采掘装备研发实验中心采煤机工作面力学检测分析实验平台,对采煤机整机的振动特性进行了实验验证。通过理论计算得到的采煤机前行走箱振动加速度平均值均小于实验值,并且振动频率均大于实验获得的振动频率,在不同工况参数下通过理论计算得到的采煤机各部分的振动位移平均值均小于实验值,但是在以上通过理论计算得到的动态参数的特征值与实验获得到的相差不大,相对误差基本在10%以下,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基本符合。该论文有图59幅,表12个,参考文献160篇。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矿产资源需求量逐渐增加,而资源总量日益减少的现状决定了资源开采模式的变化,露天与井工协调开采因其可实现资源的优化开采而得到重视和应用,但露天开采与井工开采的相互影响不可避免,露井协采条件下的边坡稳定控制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新课题。研究露井协采下井工开采对露天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对露天边坡稳定控制及灾害预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论文以平朔矿区安家岭露天矿与井工二矿的露井
超级电容器既具有电容器快速充放电的特性,同时又具有电池的储能特性,是很有前景的储能器件。超级电容器的性能主要取决于电极材料,电极材料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的热点。本文首先系统研究煤、石墨烯残留炭以及两者混合制备的复合活性炭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为进一步提高材料的容量,采用水热方法分别制备了硫化物和三种活性炭的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组成、结构及电容性能,期望为超级电容器矿物电极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提供
随着遥感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快速且高精度的对海量高分辨率遥感图像数据进行组织、管理和检索,满足用户快速浏览和高效检索到感兴趣的目标,已成为在遥感信息获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特征提取和相似性匹配作为遥感图像检索过程中两个重要环节,直接决定着检索的精度和速度,针对以上问题,对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图像检索过程中的特征提取和相似性匹配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部分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图像低照度,且内容复杂、细
煤炭行业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重大灾害时有发生。尽管我国在煤炭重大灾害保障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预防保障体系总体建设不均衡,较多煤炭企业仍未建立起完善的灾害预防保障体系。其中,同煤集团在构建预防煤矿重大灾害保障体系的同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因此总结我国优秀煤炭企业先进的工作经验并在煤炭行业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等方法,结合实际,对同煤集团煤矿重大灾害预防保障体系构建及其应
岩石随着外载荷的增大发生变形和破坏,当外载荷保持不变时,变形并未停止,仍会持续增加,发生蠕变变形,其根本原因是岩石的非均匀性。岩石蠕变破裂是由岩石内部原始非均匀性引起的微观尺度破裂、细观尺度裂纹扩展和贯通、宏观尺度变形增大和破坏的过程,因此需要对岩石蠕变破裂的多尺度演化机理进行研究。论文从岩石蠕变破裂宏观演化实验和破裂断口微细观扫描实验出发,引入内动力的概念,分析岩石试件不同尺度变形破裂机理,建立
云平台因其成本低廉、服务资源数量丰富、计算和存储能力强大等特点受到了互联网行业的广泛关注。然而,随着云平台的用户数量持续增加,云任务数据规模庞大且类型多源,与此同时由于物理资源及虚拟资源异构性较高,平台内缺乏对任务数据的实时分析方法,使得部署资源无法及时且合理地适应任务的变化趋势,从而导致资源的短缺或浪费,影响了云平台的服务性能。因此如何依赖有效的任务数据分析手段实现平台内资源的充分利用及合理配置
为了掌握综采面采煤机割煤产尘分布与沉降规律,达到合理设计综采面粉尘防治措施的目的,对山西某矿综采面生产过程中采煤机滚筒至下风侧55m范围内总尘及呼尘进行了现场测量。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逆风割煤总粉尘与呼吸性粉尘最大值均大于顺风割煤浓度。顺风割煤粉尘分布表现出了明显的三区分布特征,粉尘上升区、粉尘下降区、粉尘企稳区;逆风割煤粉尘分布表现出四区分布特征,粉尘上升区、粉尘紊乱区,粉尘下降区、粉尘企稳区。沿
采煤机截齿破岩机理及其载荷特性研究是滚筒结构优化设计的理论基础,也是采煤机系统动态特性分析的关键问题之一,虽然国内外对相关研究已做过大量的工作,但有关采煤机滚筒破碎煤岩过程至今尚未被彻底掌握,以此,本文采用理论建模、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截齿作用下煤岩的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断裂过程,并对截齿载荷进行重构,主要内容如下:针对现有截齿截割煤岩模型多未考虑煤岩的弹-塑-脆性物理特性的问
油气资源的开发会产生大量的油田污水。尤其是随着非常规能源开采比重的不断增加,水资源的消耗量和污水的产量远高于常规井,增加了对环境污染的风险。污水回注技术是目前处理油田污水的主要方法,且常采用人工压裂方式提高回注量。由于地层中裂缝的存在,污水回注过程对地层环境同样存在着污染风险,因此有必要建立复杂裂缝条件下的流动模型,研究流体在地层中的渗流规律,为污水回注提供理论指导。本文以复杂裂缝和边界系统为研究
全球页岩气资源丰富,中国页岩气储量全球居首,水力压裂是目前国内外广泛发展和应用的页岩气改造增产技术,能否形成复杂的水力压裂裂缝网络是评判水力压裂是否有效的标准之一。页岩具有典型的非均质、非连续特征,其内部存在节理、层理、裂隙、微孔洞、微裂纹等大量缺陷,致使水力裂缝在页岩内部的扩展规律极为复杂。因此,从机理上分析和掌握水力裂缝在含缺陷页岩中的起裂及扩展规律,对于实施压裂前的可压性评价、压裂后的产量预